莞宣接着说:“西陵即为中原的河南地界。
从这点来看,我国的桑蚕业最早发源于中原,后不断向四方辐射,兴盛于江南,但长安等地种桑养蚕业亦比较发达。
长安距此不远,他们那里能做,我们这里应该也可以。
以前河西地方之所以没有桑蚕业,主要是因为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里,这是应该在南方侍弄的玩意儿,河西这里连想也不用想!
是以固步自封,将自己拒之于门外。
现在上天赐予了我们桑树,有如将养蚕业向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若是再错失此良机,实为痛哉!
最近,我专门就种桑养蚕的有关问题请教了业内人士。
据云,自前汉朝庭开辟了丝绸之路以后,大汉的种桑养蚕技术已传到西域以至更远的地方。
那些离我们几千里之遥的地方,现在也已有了桑蚕业,不过较之大汉,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及。
现在的状况是,作为丝绸之路的两端,都有了桑蚕业,唯有作为中间的河西走廊,目前还是一片空白。
从技术上讲,在河西养蚕完全没有问题,主要要解决两个关键,
一是要发展养蚕,就必须繁殖桑树,发展桑园,让家蚕有足够的食料;
二是提高蚕室的温度,可以一年多养几期蚕。
第一个问题可以说已经解决了,既然汉阳牧师苑那里可以生长桑树,张掖别的地方自然也可以生长桑树;
既然一棵桑树可以生长,那么成片的桑树也可以生长。
至于桑树的种植,有两种方法,一是播种,所费时间长一些;
二是压条,压条法用桑树枝条来繁殖新桑树,比用种子播种缩短了好多生长时间。
桑叶是家蚕的主要食料,桑叶的品质好坏,直接关系到蚕的健康和蚕丝的质量。
我国很早就发明了修整桑树的技术。
早在西周,就已经有低矮的桑树,或就是人们所讲的那种‘地桑’,亦称鲁桑。
前汉的《汜胜之书》具体讲述了这种地桑的栽培方法:
头年把桑葚和黍种合种,待桑树长到和黍一样高,平地面割下桑树,第二年桑树便从根上重新长出新枝条。
这样的桑,低矮便于采摘桑叶和管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桑树枝嫩叶肥,适宜养蚕。
质量优良的桑叶,只能在新生的枝条上产生,通过修整,剪去旧枝条,可以促使新枝条发生。
新生枝条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养分,使叶形肥大,叶色浓绿,既增加产量,又提高叶质,这就有利于养蚕生产。
第二个问题也不难解决。
由于养蚕都是在室内进行,可以通过人工进行调节:
如果室内过热,可采用在地面、空中洒水或开启门窗等方法降温;
如果屋内过冷,可通过煤炉、柴火等人工方法加热;
若室内偏湿,可采用干桑喂蚕,同时开启门窗,加强通风换气;
若屋内过于干燥,可在桑叶上洒水,于蚕室内的空中和地面喷水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另外据这些业内人士讲,河西地广人稀,种桑养蚕的效益较高;
河西春夏秋季节的温度适宜、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生产出来的茧丝产量高、质量上乘;
三季蚕的质量没有明显差别,全年蚕茧均可缫制质量极好的生丝;
另外,从地理位置上说,河西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北接鲜卑,西连西域。
若是发展起来比较发达的桑蚕业,不仅为丝绸之路提供充足的货源促使其延伸到更远的地方,也完全可以使其成为河西的地方支柱产业之一。”
屋兰县令陈峰说道:“听莞都尉这么一说,在张掖种桑养蚕应该完全可行。
但种桑养蚕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诸如缫丝、纺织等一系列事宜。
我们这里的人们只会种地放牧,这等精巧活恐怕一时难以掌握吧?”
莞宣说:“罗千兄所虑甚是。不过既然要发展养蚕业,这些问题必须要予以统筹安排。
其实这事并不难,只需向朝庭申请,从内地迁移一部分熟练工匠即可。
为了稳妥起见,我郡明年的种桑养蚕业不宜规模太大,可选择个别地方进行试生产,待取得成功经验之后,再向全郡推广。”
众人皆点头称善,说这是老成持重的做法。
这时空闲说道:“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
现在中原内地的丝绸闻名已久,象什么湖锦、蜀锦之类。
而我们初事开张,如何销售是一个大问题。
万一别人不认卖不出去怎么办?
再一个,农民们千辛万苦地生产出来,总不能让他们一家一户地向西域商人兜售吧?
这个不知莞都尉有什么考虑?”
莞宣两手一摊,说道:“种桑养蚕,缫丝纺织,可以说是我份内的事;
至于如何销售,我则力犹不及。
这方面,郡里可能有所考虑吧?”
众人一目光一齐投向了马腾和陈辅良。
梁辅笑了笑,说:“这个事,还是让我们郡里新任的主簿裕隆兄跟诸位谈一谈吧。”
钱丰站起来,说道:“刚才幽田兄所言极是。
我们大费周折地动员农牧民种桑养蚕,还要向朝庭申请诸如桑苗、熟练工匠,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织出好的丝绸。
可如果象幽田兄说的,若是织出了丝绸却卖不出一个好价钱,不仅严重地挫伤农牧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说不定还会让我们前期的努力前功尽弃。
这不仅是农牧民不想看到的情景,更是我们今天在座的诸位不想看到的后果。
这段时间,我琢磨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由郡里专门组织一帮人,以市场价格购买农牧民纺织出来的丝绸,然后由郡里统一对外销售。
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农牧民们自愿。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从事丝绸生产的农牧民没有后顾之忧。他们只管安心生产就是,再无须为销售的问题操心了。
二是郡里目前有这样的便利条件。
此话从何说起?“
从这点来看,我国的桑蚕业最早发源于中原,后不断向四方辐射,兴盛于江南,但长安等地种桑养蚕业亦比较发达。
长安距此不远,他们那里能做,我们这里应该也可以。
以前河西地方之所以没有桑蚕业,主要是因为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里,这是应该在南方侍弄的玩意儿,河西这里连想也不用想!
是以固步自封,将自己拒之于门外。
现在上天赐予了我们桑树,有如将养蚕业向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若是再错失此良机,实为痛哉!
最近,我专门就种桑养蚕的有关问题请教了业内人士。
据云,自前汉朝庭开辟了丝绸之路以后,大汉的种桑养蚕技术已传到西域以至更远的地方。
那些离我们几千里之遥的地方,现在也已有了桑蚕业,不过较之大汉,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及。
现在的状况是,作为丝绸之路的两端,都有了桑蚕业,唯有作为中间的河西走廊,目前还是一片空白。
从技术上讲,在河西养蚕完全没有问题,主要要解决两个关键,
一是要发展养蚕,就必须繁殖桑树,发展桑园,让家蚕有足够的食料;
二是提高蚕室的温度,可以一年多养几期蚕。
第一个问题可以说已经解决了,既然汉阳牧师苑那里可以生长桑树,张掖别的地方自然也可以生长桑树;
既然一棵桑树可以生长,那么成片的桑树也可以生长。
至于桑树的种植,有两种方法,一是播种,所费时间长一些;
二是压条,压条法用桑树枝条来繁殖新桑树,比用种子播种缩短了好多生长时间。
桑叶是家蚕的主要食料,桑叶的品质好坏,直接关系到蚕的健康和蚕丝的质量。
我国很早就发明了修整桑树的技术。
早在西周,就已经有低矮的桑树,或就是人们所讲的那种‘地桑’,亦称鲁桑。
前汉的《汜胜之书》具体讲述了这种地桑的栽培方法:
头年把桑葚和黍种合种,待桑树长到和黍一样高,平地面割下桑树,第二年桑树便从根上重新长出新枝条。
这样的桑,低矮便于采摘桑叶和管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桑树枝嫩叶肥,适宜养蚕。
质量优良的桑叶,只能在新生的枝条上产生,通过修整,剪去旧枝条,可以促使新枝条发生。
新生枝条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养分,使叶形肥大,叶色浓绿,既增加产量,又提高叶质,这就有利于养蚕生产。
第二个问题也不难解决。
由于养蚕都是在室内进行,可以通过人工进行调节:
如果室内过热,可采用在地面、空中洒水或开启门窗等方法降温;
如果屋内过冷,可通过煤炉、柴火等人工方法加热;
若室内偏湿,可采用干桑喂蚕,同时开启门窗,加强通风换气;
若屋内过于干燥,可在桑叶上洒水,于蚕室内的空中和地面喷水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另外据这些业内人士讲,河西地广人稀,种桑养蚕的效益较高;
河西春夏秋季节的温度适宜、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生产出来的茧丝产量高、质量上乘;
三季蚕的质量没有明显差别,全年蚕茧均可缫制质量极好的生丝;
另外,从地理位置上说,河西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北接鲜卑,西连西域。
若是发展起来比较发达的桑蚕业,不仅为丝绸之路提供充足的货源促使其延伸到更远的地方,也完全可以使其成为河西的地方支柱产业之一。”
屋兰县令陈峰说道:“听莞都尉这么一说,在张掖种桑养蚕应该完全可行。
但种桑养蚕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诸如缫丝、纺织等一系列事宜。
我们这里的人们只会种地放牧,这等精巧活恐怕一时难以掌握吧?”
莞宣说:“罗千兄所虑甚是。不过既然要发展养蚕业,这些问题必须要予以统筹安排。
其实这事并不难,只需向朝庭申请,从内地迁移一部分熟练工匠即可。
为了稳妥起见,我郡明年的种桑养蚕业不宜规模太大,可选择个别地方进行试生产,待取得成功经验之后,再向全郡推广。”
众人皆点头称善,说这是老成持重的做法。
这时空闲说道:“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
现在中原内地的丝绸闻名已久,象什么湖锦、蜀锦之类。
而我们初事开张,如何销售是一个大问题。
万一别人不认卖不出去怎么办?
再一个,农民们千辛万苦地生产出来,总不能让他们一家一户地向西域商人兜售吧?
这个不知莞都尉有什么考虑?”
莞宣两手一摊,说道:“种桑养蚕,缫丝纺织,可以说是我份内的事;
至于如何销售,我则力犹不及。
这方面,郡里可能有所考虑吧?”
众人一目光一齐投向了马腾和陈辅良。
梁辅笑了笑,说:“这个事,还是让我们郡里新任的主簿裕隆兄跟诸位谈一谈吧。”
钱丰站起来,说道:“刚才幽田兄所言极是。
我们大费周折地动员农牧民种桑养蚕,还要向朝庭申请诸如桑苗、熟练工匠,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织出好的丝绸。
可如果象幽田兄说的,若是织出了丝绸却卖不出一个好价钱,不仅严重地挫伤农牧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说不定还会让我们前期的努力前功尽弃。
这不仅是农牧民不想看到的情景,更是我们今天在座的诸位不想看到的后果。
这段时间,我琢磨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由郡里专门组织一帮人,以市场价格购买农牧民纺织出来的丝绸,然后由郡里统一对外销售。
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农牧民们自愿。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从事丝绸生产的农牧民没有后顾之忧。他们只管安心生产就是,再无须为销售的问题操心了。
二是郡里目前有这样的便利条件。
此话从何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