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两日,医院女护士们适应了素面朝天的生活,低沉的气氛渐渐扭转。
刘知易收到了开拔的军令,距离他入营,整整十天。
老王爷派来了一队辎重兵帮忙,将医院的物资装船,力士团则指挥女兵集体前进,穿过大营后,在水寨前的码头边集结。
码头上一片繁忙,物资、人员、牲口,按照军令,有次序的登船。
不是所有人都能坐船的,步兵必须沿着江岸前行,反倒是骑兵可以乘船。
医院算是得到优待,有一百多艘战船载着她们。
刘知易也上了一艘战船,跟其他战船没有两样,没想到船上竟然有一个身份尊贵的人。
金川郡主。
这些日子,郡主在军营中十分低调,刘知易甚至没听人说过她,她从不现身,仿佛没进军营一样。
这时候却出现在刘知易跟前,让刘知易不由想起,金川郡主要求他跟她寸步不离,原来不是说笑。
刘知易见到郡主就要行礼,郡主马上抬手阻止,摆手让他进船舱。
郡主未施粉黛,素衣白裳,但看着仿佛更美艳了,具体说不好,就感觉她仿佛更年轻了。
“你看着我做什么?”
郡主丹凤眼盯着刘知易。
刘知易笑道:“感觉郡主好似年轻了许多。”
郡主冷哼道:“休得放肆!”
虽然在训斥,眉眼处闪过一丝喜悦。
“在下说的都是实话。”
刘知易道。
郡主闷哼一声,鬓角微红,转移话题:“叫你来,是跟你商量一下行程。”
说着在桌面上摊开一张地图,是一张大夏皇舆全图,铺满了整张桌面。
“我们要顺流而下万里。然后进入楚河,逆流南下三千里,沿着太平沟翻过五岭。”
郡主的纤纤玉指沿着夏江,划过中原八郡,从妊郡以东的楚郡大河,楚河河口往南划去。最后停留在五岭上。
刘知易看着这张地图,夏郡以南是青龙岭,高俊的青龙岭西南到五岭之间,是连绵的巴山,直线距离并不长,不超过三千里。但是大军开拔,却要先往东万里,在往南折返三千里,等于绕了一个大圈,绕过了巴山。
郡主见刘知易的眼神看着连绵的巴山,叹道:“你想什么?不用想了,巴山难渡。山虽不高,沟壑纵横。真走陆路,曲折迂回,也不下万里!”
刘知易熟读典籍,当然知道这些情况。巴山南北三千里,东西绵长四千里,这一片广袤的地区,却只设了一个巴山郡,人口不足千万,就是因为山路难通。只有一些商人,不为艰险,用驴子拖着货物,进出一条条羊肠小道。倒是也能通岭南,可是迂回这些小道,还不如直接走水路呢。
不过刘知易想的是基建问题,如果能打通一条高铁,夏郡跟岭南之间,其实很近,会大大加快发开这块热土的步伐。
而且他还有一个疑问:“为何不从中原南下。”
中原八郡,都是以河流为核心的部落聚居形成。往南有四郡,分别是妘、妫、姚、妊四郡,各有一条发源于五岭的长河,如果出了夏郡,直接从就近的妘河南下,至少节省了四千里水路。
郡主冷笑:“你觉得呢?”
中原八郡,是名副其实的诸侯,也许跟政治因素有关。大夏王朝开发岭南,中原八郡未必乐意见到。开国之初,大夏朝廷控制的地盘,无论人口还是税赋,其实都比不上中原八郡。朝廷控制了岭南,等于在中原八郡南方,形成了一个北上的基地。八郡一旦跟朝廷冲突,会腹背受敌。
但那是以前,如今大夏王朝,经历太祖、文武皇帝励精图治,虽然有桓帝荒废政事,可根基深厚,还处在盛世。南方的岭南,北方的边郡,早就对中原八郡形成了夹击之势,此时为何还要绕过八郡,从朝廷控制的楚郡南下呢?
郡主叹道:“南四郡背靠五岭,自然都有直通岭南的密道。但朝廷对八郡难以掌控,这些密道也向来不为朝廷所用。另外,那些密道都是旱路!”
刘知易道:“大军通行,确实离不开水。太平沟功在千秋啊!”
一条太平沟,往北,连接北流入夏江的楚河,往南,连接南流入金川江的苦水。相当于沟通来夏江和金川两条大河流域。
“你倒是会说话。”
金川郡主满意点头,这条太平沟是他家挖出来的。
二十年前,岭南王父子平定金川叛乱,久攻不下。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军资供给不上。金川叛乱,造成岭南几十年经营的财富荡然无存,岭南忠于朝廷的地方,不但无法提供物资,反而要靠朝廷接济,否则就无法度过危机。
一开始军事物资都只能走旱路,一担粮食从中原运到岭南,十不存一。初代岭南王开始调集人力,花费七年之功才挖通了这条运河,运河一通,岭南王父子犁庭扫穴,半年之内就平定了金川叛乱,岭南恢复来太平,为求吉利,这条运河就取名太平沟。
“只是在下有一个疑惑。既然有太平沟沟通南北,为何岭南人口稀薄?传闻,太平沟上行船,必须得有岭南王发的船照,否则寸步难行!”
岭南王府控制南商贸易,靠的就是卡这条唯一的运河,大宗贸易必然要走水路,岭南王控制太平沟,向往来商船征税,虽然获利匪浅,可间接影响了岭南经济。
金川郡主冷笑:“你以为是岭南王府阻断了南下的脚步?”
郡主话里有话,刘知易有所猜测:“难道是朝廷?”
郡主没有多言,算是默认。
刘知易不由感叹。天下经过盛世,人口已经过剩,岭南却得不到开发。岭南可是一个只比中原稍小的地理版块,大金川发源于巴山,沿途接纳五岭南流,莽山北流的无数条河流,水量充沛不输给夏江,流域长度超过一万里。冲击出了无数平原谷地,开发出来,不输给中原。
武帝之时,岭南人口刚过千万,一场金川之乱,到如今人口都没有恢复,岭南虽然划分为东西两郡,总人口反而不足五百万。这还不如夏郡一个县,刘知易家乡所在的北陵县都有千万人口。
五百万人,洒在东西一万多里,南北四五千里的广袤原野上,几乎很难看到人烟。
金川之乱前,文武两位皇帝,都对开发岭南十分重视,原因是朝廷对岭南控制有力,派遣了大量文官治理岭南。可金川之乱后,岭南王势力重回岭南,朝廷间接失去了对岭南的控制,从此开始限制岭南发展。
原来影响岭南的是政治!
朝廷不去发展岭南,不主动迁移中原百姓到岭南,靠自然繁衍,无组织的开发自然,岭南人口涨不上去,耕地开拓不了,始终不会有大发展。朝廷不主持开拓,岭南地方没有资源进行开发,临近的中原诸侯更不想看到临近出现强大势力,另外他们也不想自己人口流失,就连已经人满为患的赢郡,都长期执行禁制人口流动的政策,更何况其他郡呢。
金川郡主道:“朝廷连刑徒都不愿意流放到岭南,倒是让岭南民风变得温和了。”
她话中充满讥讽。
开发边地,除非有强势郡主,愿意冒着民变的风险强行迁移百姓,流放是一个增加人口的主要手段。可金川之乱后,朝廷流放罪犯的地方,就换成了北方边郡。八亿人口的大夏,每年流放的各种刑徒不下数十万,是一股丰沛的人力资源。
刘知易叹道:“听闻金川之乱后,岭南人户不足百万。”
金川之乱是一场大乱,被压制了几代人的岭南蛮族,一旦翻身,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报复,无差别杀了太多人。而且他们还掳掠人口,贩卖到荒林中,跟哪里的蛮族换取武士。很难说清当年有多少人被卖入荒林为奴,总之金川之乱后,商人们开始从荒林中贩卖南蛮女子,很快成为一条产业。
金川郡主颇有些得意:“二十年来,岭南两郡,持续不断从南蛮手中赎回百姓安置,才有了如今的五百万人户。”
岭南王在岭南威望高,也有这样的原因,他是百万生民的救世主。
刘知易叹道:“单凭官府和岭南王府的财力,能做到如此很难得了!”
金川郡主听出刘知易的言外之意,问道:“你有什么想法?”
刘知易道:“这种事情。官府可以做,其实百姓也可以做。千万万万的富户去做,效果会更显著。”
岭南财政有限,每年能赎出来的百姓有限,但如果千千万万私人都去熟人,岭南五百万人,一人从荒林中赎回来一个同胞,岭南人口也能翻倍。
金川郡主摇头:“岭南严禁蓄奴!”
刘知易点头,这就是症结。
因为官府禁制蓄奴,初衷是为了恢复人口,普遍认识是,蓄养奴仆会降低人口。尤其是奴仆的户口很多都不登记,是隐匿人口的主要原因。禁制蓄奴后,在岭南人人都容易生存,倒也不会有没有主人养活,就活不下去的人。
可是这样一来,就打击来私人从外部吸纳人口的动力。事实上,从效率上讲,也影响来开发岭南的步伐。毕竟开发原始环境,需要进行庞大的前期投入。开荒,没有三五年没有成效,小门小户的自耕农很难有持续开发土地的积累。所以岭南经济发展缓慢,尽管资源丰富,却很难开发出来,开发不出来,又吸引不到更多人口。只能自然繁衍。
“你有什么主意?难道打算蓄奴?”
金川郡主问道,刘知易每每有让人惊叹的想法。
刘知易摇摇头,既然岭南已经禁制了奴隶制,恢复起来是开倒车。或许奴隶制短期内是适合岭南目前的生产力的,但人类走要向前看。
刘知易在想有什么替代的组织方式,能绕过奴隶制。
刘知易收到了开拔的军令,距离他入营,整整十天。
老王爷派来了一队辎重兵帮忙,将医院的物资装船,力士团则指挥女兵集体前进,穿过大营后,在水寨前的码头边集结。
码头上一片繁忙,物资、人员、牲口,按照军令,有次序的登船。
不是所有人都能坐船的,步兵必须沿着江岸前行,反倒是骑兵可以乘船。
医院算是得到优待,有一百多艘战船载着她们。
刘知易也上了一艘战船,跟其他战船没有两样,没想到船上竟然有一个身份尊贵的人。
金川郡主。
这些日子,郡主在军营中十分低调,刘知易甚至没听人说过她,她从不现身,仿佛没进军营一样。
这时候却出现在刘知易跟前,让刘知易不由想起,金川郡主要求他跟她寸步不离,原来不是说笑。
刘知易见到郡主就要行礼,郡主马上抬手阻止,摆手让他进船舱。
郡主未施粉黛,素衣白裳,但看着仿佛更美艳了,具体说不好,就感觉她仿佛更年轻了。
“你看着我做什么?”
郡主丹凤眼盯着刘知易。
刘知易笑道:“感觉郡主好似年轻了许多。”
郡主冷哼道:“休得放肆!”
虽然在训斥,眉眼处闪过一丝喜悦。
“在下说的都是实话。”
刘知易道。
郡主闷哼一声,鬓角微红,转移话题:“叫你来,是跟你商量一下行程。”
说着在桌面上摊开一张地图,是一张大夏皇舆全图,铺满了整张桌面。
“我们要顺流而下万里。然后进入楚河,逆流南下三千里,沿着太平沟翻过五岭。”
郡主的纤纤玉指沿着夏江,划过中原八郡,从妊郡以东的楚郡大河,楚河河口往南划去。最后停留在五岭上。
刘知易看着这张地图,夏郡以南是青龙岭,高俊的青龙岭西南到五岭之间,是连绵的巴山,直线距离并不长,不超过三千里。但是大军开拔,却要先往东万里,在往南折返三千里,等于绕了一个大圈,绕过了巴山。
郡主见刘知易的眼神看着连绵的巴山,叹道:“你想什么?不用想了,巴山难渡。山虽不高,沟壑纵横。真走陆路,曲折迂回,也不下万里!”
刘知易熟读典籍,当然知道这些情况。巴山南北三千里,东西绵长四千里,这一片广袤的地区,却只设了一个巴山郡,人口不足千万,就是因为山路难通。只有一些商人,不为艰险,用驴子拖着货物,进出一条条羊肠小道。倒是也能通岭南,可是迂回这些小道,还不如直接走水路呢。
不过刘知易想的是基建问题,如果能打通一条高铁,夏郡跟岭南之间,其实很近,会大大加快发开这块热土的步伐。
而且他还有一个疑问:“为何不从中原南下。”
中原八郡,都是以河流为核心的部落聚居形成。往南有四郡,分别是妘、妫、姚、妊四郡,各有一条发源于五岭的长河,如果出了夏郡,直接从就近的妘河南下,至少节省了四千里水路。
郡主冷笑:“你觉得呢?”
中原八郡,是名副其实的诸侯,也许跟政治因素有关。大夏王朝开发岭南,中原八郡未必乐意见到。开国之初,大夏朝廷控制的地盘,无论人口还是税赋,其实都比不上中原八郡。朝廷控制了岭南,等于在中原八郡南方,形成了一个北上的基地。八郡一旦跟朝廷冲突,会腹背受敌。
但那是以前,如今大夏王朝,经历太祖、文武皇帝励精图治,虽然有桓帝荒废政事,可根基深厚,还处在盛世。南方的岭南,北方的边郡,早就对中原八郡形成了夹击之势,此时为何还要绕过八郡,从朝廷控制的楚郡南下呢?
郡主叹道:“南四郡背靠五岭,自然都有直通岭南的密道。但朝廷对八郡难以掌控,这些密道也向来不为朝廷所用。另外,那些密道都是旱路!”
刘知易道:“大军通行,确实离不开水。太平沟功在千秋啊!”
一条太平沟,往北,连接北流入夏江的楚河,往南,连接南流入金川江的苦水。相当于沟通来夏江和金川两条大河流域。
“你倒是会说话。”
金川郡主满意点头,这条太平沟是他家挖出来的。
二十年前,岭南王父子平定金川叛乱,久攻不下。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军资供给不上。金川叛乱,造成岭南几十年经营的财富荡然无存,岭南忠于朝廷的地方,不但无法提供物资,反而要靠朝廷接济,否则就无法度过危机。
一开始军事物资都只能走旱路,一担粮食从中原运到岭南,十不存一。初代岭南王开始调集人力,花费七年之功才挖通了这条运河,运河一通,岭南王父子犁庭扫穴,半年之内就平定了金川叛乱,岭南恢复来太平,为求吉利,这条运河就取名太平沟。
“只是在下有一个疑惑。既然有太平沟沟通南北,为何岭南人口稀薄?传闻,太平沟上行船,必须得有岭南王发的船照,否则寸步难行!”
岭南王府控制南商贸易,靠的就是卡这条唯一的运河,大宗贸易必然要走水路,岭南王控制太平沟,向往来商船征税,虽然获利匪浅,可间接影响了岭南经济。
金川郡主冷笑:“你以为是岭南王府阻断了南下的脚步?”
郡主话里有话,刘知易有所猜测:“难道是朝廷?”
郡主没有多言,算是默认。
刘知易不由感叹。天下经过盛世,人口已经过剩,岭南却得不到开发。岭南可是一个只比中原稍小的地理版块,大金川发源于巴山,沿途接纳五岭南流,莽山北流的无数条河流,水量充沛不输给夏江,流域长度超过一万里。冲击出了无数平原谷地,开发出来,不输给中原。
武帝之时,岭南人口刚过千万,一场金川之乱,到如今人口都没有恢复,岭南虽然划分为东西两郡,总人口反而不足五百万。这还不如夏郡一个县,刘知易家乡所在的北陵县都有千万人口。
五百万人,洒在东西一万多里,南北四五千里的广袤原野上,几乎很难看到人烟。
金川之乱前,文武两位皇帝,都对开发岭南十分重视,原因是朝廷对岭南控制有力,派遣了大量文官治理岭南。可金川之乱后,岭南王势力重回岭南,朝廷间接失去了对岭南的控制,从此开始限制岭南发展。
原来影响岭南的是政治!
朝廷不去发展岭南,不主动迁移中原百姓到岭南,靠自然繁衍,无组织的开发自然,岭南人口涨不上去,耕地开拓不了,始终不会有大发展。朝廷不主持开拓,岭南地方没有资源进行开发,临近的中原诸侯更不想看到临近出现强大势力,另外他们也不想自己人口流失,就连已经人满为患的赢郡,都长期执行禁制人口流动的政策,更何况其他郡呢。
金川郡主道:“朝廷连刑徒都不愿意流放到岭南,倒是让岭南民风变得温和了。”
她话中充满讥讽。
开发边地,除非有强势郡主,愿意冒着民变的风险强行迁移百姓,流放是一个增加人口的主要手段。可金川之乱后,朝廷流放罪犯的地方,就换成了北方边郡。八亿人口的大夏,每年流放的各种刑徒不下数十万,是一股丰沛的人力资源。
刘知易叹道:“听闻金川之乱后,岭南人户不足百万。”
金川之乱是一场大乱,被压制了几代人的岭南蛮族,一旦翻身,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报复,无差别杀了太多人。而且他们还掳掠人口,贩卖到荒林中,跟哪里的蛮族换取武士。很难说清当年有多少人被卖入荒林为奴,总之金川之乱后,商人们开始从荒林中贩卖南蛮女子,很快成为一条产业。
金川郡主颇有些得意:“二十年来,岭南两郡,持续不断从南蛮手中赎回百姓安置,才有了如今的五百万人户。”
岭南王在岭南威望高,也有这样的原因,他是百万生民的救世主。
刘知易叹道:“单凭官府和岭南王府的财力,能做到如此很难得了!”
金川郡主听出刘知易的言外之意,问道:“你有什么想法?”
刘知易道:“这种事情。官府可以做,其实百姓也可以做。千万万万的富户去做,效果会更显著。”
岭南财政有限,每年能赎出来的百姓有限,但如果千千万万私人都去熟人,岭南五百万人,一人从荒林中赎回来一个同胞,岭南人口也能翻倍。
金川郡主摇头:“岭南严禁蓄奴!”
刘知易点头,这就是症结。
因为官府禁制蓄奴,初衷是为了恢复人口,普遍认识是,蓄养奴仆会降低人口。尤其是奴仆的户口很多都不登记,是隐匿人口的主要原因。禁制蓄奴后,在岭南人人都容易生存,倒也不会有没有主人养活,就活不下去的人。
可是这样一来,就打击来私人从外部吸纳人口的动力。事实上,从效率上讲,也影响来开发岭南的步伐。毕竟开发原始环境,需要进行庞大的前期投入。开荒,没有三五年没有成效,小门小户的自耕农很难有持续开发土地的积累。所以岭南经济发展缓慢,尽管资源丰富,却很难开发出来,开发不出来,又吸引不到更多人口。只能自然繁衍。
“你有什么主意?难道打算蓄奴?”
金川郡主问道,刘知易每每有让人惊叹的想法。
刘知易摇摇头,既然岭南已经禁制了奴隶制,恢复起来是开倒车。或许奴隶制短期内是适合岭南目前的生产力的,但人类走要向前看。
刘知易在想有什么替代的组织方式,能绕过奴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