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比岭南王府更懂岭南,为了印证自己的猜测,刘知易跟金川郡主聊了很久。
果然跟他想的差不多,禁制蓄奴,加上人少地多的情况,岭南人大多是自耕农,岭南节度使衙门声称岭南是耕者有其田的乐土。
自耕农社会,好处很多,劣势也很大。
好处是大多数人生活较为安逸,人均财富比较平衡,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都差不多,因此社会怨言很少,郡主说的岭南民风温和起来,可能跟朝廷不往这里流放犯人关系不大,而是跟自耕农社会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劣势是,虽然人均比较平均,收入也有保证,最穷的人也饿不死。可经济水平很低,因为劳动力都被束缚在土地上,社会分工十分单一,岭南很难产出农产品之外的经济产品,绝大多数消费品都从中原运输,手工业十分落后。
跟刘知易猜测的相反,岭南商业并不落后,南商群体十分富裕。岭南官府重农却不抑商,因为连印刷公文的纸张,大多数都要靠商人贩运,抑商会让岭南社会崩溃。岭南人想要发财,也只能经商。一个人力量有限,跑去种地,即便技术再好,产出也有限。人口稀缺,雇佣劳动力不显示,又不允许蓄养奴隶,大多数人只能通过经商致富。一个人劳力有限,不可能靠土地发财,但可以通过将数以百计的农民收成收集起来,对外贩卖获利。
大宗贸易,极其容易造就豪富家族,岭南的豪商非常多。粮食、木材、皮货等等大宗原料贸易,成就了上百个南商豪族。
刘知易听着金川郡主略带夸耀的讲述,不断地分析利弊。
岭南社会,通过出售丰富的资源,其实资本积累是有的,但积累的资本,只能在商业圈子中流转,既无法进入手工业,也无法进入工矿业,甚至连最易于开发的农业都进不去。
这种情况,刘知易推断:“岭南的房子是不是很贵?”
资本没有出口,土地无法开发就没有价值,没人会去买地,房屋除了有土地属性外,还有制造品属性,有资本属性,比土地更容易变现,因此会成为无处可去的资本的唯一选择。
金川郡主意外:“确实不错。比楚郡贵了一倍。房租却比楚郡低廉。物美价廉。”
这哪是什么物美价廉,分明是资本没有出口,病态抄高房价。幸好岭南社会稳定,房屋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才能撑着这样倒悬的价格。一旦社会变动,房价必然暴跌。
刘知易又推测:“最近岭南的房子是不是价格波动很大?”
金川郡主有些惊讶,如果说刘知易知道岭南房价高,那很好解释,岭南房价高不是一天两天了。但岭南房价剧烈波动,是最近发生的情况,岭南跟中原万里之遥,岭南的情况很难传到中原,中原人也不关心岭南,因此坊间对岭南的印象,往往会停留在十年,甚至更久以前。
“你如何得知?”
“猜的。”
岭南王南征,难免引起岭南社会对战争的恐慌,有人抛售固定资产是必然的,岭南房产的市场有限,短期内激烈的交易势必造成剧烈波动,未必是一定暴跌,但肯定波动很大。
刘知易道:“我还猜测,金银最近十分紧缺。”
相比房子,能随时带走的贵金属,无疑更保险。犹太人颠沛流离的时代,从不囤积房产,财产往往都兑现成贵金属,一个手提箱随时能带走全部身家。
金川郡主哼道:“你还猜到什么了?”
刘知易笑道:“太多了,以往金贱钱贵,如今应该反过来了。”
岭南盛产黄金,黄金价格一向比中原低贱,而朝廷铸造的制钱才是百姓用的,很难流通到岭南,所以以往这里的制钱价格很高,现在社会有恐慌情绪,高价值的黄金显然更容易避险。
金川郡主道:“你不做买卖可惜了!”
刘知易道:“正有此意,此次去岭南,我肯定发财你信不信?”
金川郡主知道是玩笑话,还是忍不住想问:“那你打算怎么发财?”
刘知易道:“我囤积一批黄金,等王爷凯旋的消息,坐收渔利。”
“还有呢?”
“囤积药材卖给军队,以权谋私。”
“还有呢?”
“买几万亩荒地,找王爷借一批战俘,等打完仗就有几万亩良田了。”
“还能这样?”
“别当真啊,我说笑的。”
见金川郡主突然来了兴致,刘知易连忙终止,这都是邪路,当不得真。
但掌权的人真的去做,还真有实现的可能。岭南王为了开发岭南,一旦生了邪念,谁知道会造成什么后果。
他可以让战争迁延日久,不断从荒林里俘虏南蛮,虽然不能蓄奴,战俘还是可以用的,只要仗不打完,岭南王完全可以合理的使用这些劳动力。更狠的是,不停要求朝廷增兵,借口屯田,利用军队开发岭南。
到时候岭南肯定收益,但中原要荒芜了。
金川郡主认真思考了一番,叹了口气:“可惜这场仗不可能持续太久。”
她竟然真的想过这种可能!
“我倒是真有一个主意。”
刘知易进行各种推论之后,理出了一个可行性办法。
“说说看。”
金川郡主随口道。
如何治理岭南,王府养了那么多门客都毫无办法,她也不太相信一个太学生能提出什么好的建议。岭南的死穴是人口,朝廷阻断了人口迁徙,靠岭南自己繁衍,需要时间。没有人口,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刘知易道:“我听说岭南人并不喜欢种粮食。何不让百姓听其所好。”
岭南不缺土地,尤其是条件良好的平原沃野,自然就不会缺乏粮食。可种粮其实并不是一个最经济的产业,粮食很重要不假,可在大多数时候,粮食都是平价物品,甚至可以说贱价。一个社会能承担的起黄金钻石价格高出天际,绝对承受不了粮食价格翻上几倍。
岭南官府为了让老百姓种粮,采取了行政措施,规定每家每户都要种植谷物,规定每十亩土地,必须有九亩耕种五谷,只有一亩可以耕种其他作物。这种政策,让刘知易联想到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推广棉花种植,规定“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又税粮亦准以棉布折米。”
明朝老百姓有五到十亩土地的,都必须种植半亩棉麻等经济作物,结果棉花种植在明朝快速推广,很快成为世界最大的产棉国,老百姓也终于开始穿上了廉价的棉布。
岭南的政策恰恰相反,为了保证粮食种植,强制绝大多数土地都必须耕种粮食。少部分允许耕种其他,大大制约了岭南土地的经济属性。常年粮食过剩,其他物产稀缺。
事实上,在同等劳动力下,种植粮食,远远比不上种植经济作物收入高。
金川郡主当然知道,让岭南老百姓去种植一些其他作物,尤其是中原地区无法种植的甘蔗、染料等,收入更多。可如此一来,岭南的粮食就无法保证,几百万人谁来养活?
不由皱眉:“那粮食从何而来?”
刘知易信心十足道:“让外地人来种!”
金川郡主颇为意外,她还以为刘知易会说从中原购买呢,紧邻的楚郡就是中原粮仓,跟岭南水路沟通,买肯定是买的到的。但这不安全,岭南是岭南王的基业,不容有失。结果刘知易说让外地人来岭南种粮,本地人种粮都不挣钱,外地人是疯了跑到岭南来种粮?
不由反驳:“荒谬!你要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小心我收拾你。”
刘知易道:“别的地方或许不行,不过岭南应该可以。岭南税制应该改一改,准许百姓使用银钱交税,这样百姓种植其他作物便没有来掣肘。岭南百姓不种粮,岭南粮食一定上涨。此时岭南官府征收商税,对外来商人只收粮食,不收银钱。你说他们会怎么办?”
金川郡主想了想:“他们会从外地购买粮食。”
刘知易摇头:“他们会雇人在岭南种植粮食。”
刘知易可不是无的放矢,他想到的是明朝初期的开中法。为了解决边境地区军粮问题,聪明的明朝官员推出一个政策,将赚钱的食盐买卖与此挂钩,商人只有把粮食送到边军手中,才能从军营领出盐票,然后去贩盐赚大钱。可更聪明的商人呢,没有千里迢迢从内地运输粮食去边境,反而直接在军营附近开荒种粮,直接把种出来的粮食送进军营换取盐票。
刘知易有历史经验,金川郡主则心思通透,马上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向商人征收粮食,代替税收,这是一招杀手锏。岭南人不种粮了,岭南粮价必然要涨,商人从岭南当地买粮食交税的渠道就断了。
要掐断他们从中原购买粮食来交税的渠道也很简单,官府给税粮定价,定一个很低的价格就是了,足以让他们从中原买粮不划算,或者不直接定价,只征收数量,一船货物缴纳若干粮食,或者对他们的粮船也征税,总之掌握权力的官府有的是办法让商人从外地贩粮不划算。迫使他们在岭南开荒,那样间接迫使这些人从中原雇佣劳力进入岭南,一举多得,连人口问题都解决了。
刘知易看到金川郡主眼睛闪光,知道她想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南商贸易有多赚钱,没人比她更清楚,无数人削尖了脑袋往南商贸易里钻,所以一定有无数人愿意在岭南种粮,从而可以做南商贸易。当数以万计的中原商人,在岭南开辟出数以万计的农田,涓涓细流一样的人口就会悄无声息的被他们带到岭南。
不过金川郡主叹息道:“如此以来,岭南粮价高昂,恐怕百姓生计困难啊!”
她还在乎这个?
刘知易也不坚持,他只是提一个建议,采不采用是岭南王自己的事情。他又不是岭南王手下的官员,不需要在岭南捞取政绩。
至于是不是生计困难,刘知易却不这样认为。解放岭南农业的限制,岭南百姓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去进行最经济的农业种植,一定程度上会丰富岭南物产,同时促进岭南农业经济化。经济化发达的特征是,人赚的钱好像越来越多,但物价也越来越高,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从这一点上来讲,或许对岭南老百姓未必是什么好事,可对岭南的掌权者绝对有好处,因为在压力之下,人的潜力被激发出来,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果然跟他想的差不多,禁制蓄奴,加上人少地多的情况,岭南人大多是自耕农,岭南节度使衙门声称岭南是耕者有其田的乐土。
自耕农社会,好处很多,劣势也很大。
好处是大多数人生活较为安逸,人均财富比较平衡,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都差不多,因此社会怨言很少,郡主说的岭南民风温和起来,可能跟朝廷不往这里流放犯人关系不大,而是跟自耕农社会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劣势是,虽然人均比较平均,收入也有保证,最穷的人也饿不死。可经济水平很低,因为劳动力都被束缚在土地上,社会分工十分单一,岭南很难产出农产品之外的经济产品,绝大多数消费品都从中原运输,手工业十分落后。
跟刘知易猜测的相反,岭南商业并不落后,南商群体十分富裕。岭南官府重农却不抑商,因为连印刷公文的纸张,大多数都要靠商人贩运,抑商会让岭南社会崩溃。岭南人想要发财,也只能经商。一个人力量有限,跑去种地,即便技术再好,产出也有限。人口稀缺,雇佣劳动力不显示,又不允许蓄养奴隶,大多数人只能通过经商致富。一个人劳力有限,不可能靠土地发财,但可以通过将数以百计的农民收成收集起来,对外贩卖获利。
大宗贸易,极其容易造就豪富家族,岭南的豪商非常多。粮食、木材、皮货等等大宗原料贸易,成就了上百个南商豪族。
刘知易听着金川郡主略带夸耀的讲述,不断地分析利弊。
岭南社会,通过出售丰富的资源,其实资本积累是有的,但积累的资本,只能在商业圈子中流转,既无法进入手工业,也无法进入工矿业,甚至连最易于开发的农业都进不去。
这种情况,刘知易推断:“岭南的房子是不是很贵?”
资本没有出口,土地无法开发就没有价值,没人会去买地,房屋除了有土地属性外,还有制造品属性,有资本属性,比土地更容易变现,因此会成为无处可去的资本的唯一选择。
金川郡主意外:“确实不错。比楚郡贵了一倍。房租却比楚郡低廉。物美价廉。”
这哪是什么物美价廉,分明是资本没有出口,病态抄高房价。幸好岭南社会稳定,房屋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才能撑着这样倒悬的价格。一旦社会变动,房价必然暴跌。
刘知易又推测:“最近岭南的房子是不是价格波动很大?”
金川郡主有些惊讶,如果说刘知易知道岭南房价高,那很好解释,岭南房价高不是一天两天了。但岭南房价剧烈波动,是最近发生的情况,岭南跟中原万里之遥,岭南的情况很难传到中原,中原人也不关心岭南,因此坊间对岭南的印象,往往会停留在十年,甚至更久以前。
“你如何得知?”
“猜的。”
岭南王南征,难免引起岭南社会对战争的恐慌,有人抛售固定资产是必然的,岭南房产的市场有限,短期内激烈的交易势必造成剧烈波动,未必是一定暴跌,但肯定波动很大。
刘知易道:“我还猜测,金银最近十分紧缺。”
相比房子,能随时带走的贵金属,无疑更保险。犹太人颠沛流离的时代,从不囤积房产,财产往往都兑现成贵金属,一个手提箱随时能带走全部身家。
金川郡主哼道:“你还猜到什么了?”
刘知易笑道:“太多了,以往金贱钱贵,如今应该反过来了。”
岭南盛产黄金,黄金价格一向比中原低贱,而朝廷铸造的制钱才是百姓用的,很难流通到岭南,所以以往这里的制钱价格很高,现在社会有恐慌情绪,高价值的黄金显然更容易避险。
金川郡主道:“你不做买卖可惜了!”
刘知易道:“正有此意,此次去岭南,我肯定发财你信不信?”
金川郡主知道是玩笑话,还是忍不住想问:“那你打算怎么发财?”
刘知易道:“我囤积一批黄金,等王爷凯旋的消息,坐收渔利。”
“还有呢?”
“囤积药材卖给军队,以权谋私。”
“还有呢?”
“买几万亩荒地,找王爷借一批战俘,等打完仗就有几万亩良田了。”
“还能这样?”
“别当真啊,我说笑的。”
见金川郡主突然来了兴致,刘知易连忙终止,这都是邪路,当不得真。
但掌权的人真的去做,还真有实现的可能。岭南王为了开发岭南,一旦生了邪念,谁知道会造成什么后果。
他可以让战争迁延日久,不断从荒林里俘虏南蛮,虽然不能蓄奴,战俘还是可以用的,只要仗不打完,岭南王完全可以合理的使用这些劳动力。更狠的是,不停要求朝廷增兵,借口屯田,利用军队开发岭南。
到时候岭南肯定收益,但中原要荒芜了。
金川郡主认真思考了一番,叹了口气:“可惜这场仗不可能持续太久。”
她竟然真的想过这种可能!
“我倒是真有一个主意。”
刘知易进行各种推论之后,理出了一个可行性办法。
“说说看。”
金川郡主随口道。
如何治理岭南,王府养了那么多门客都毫无办法,她也不太相信一个太学生能提出什么好的建议。岭南的死穴是人口,朝廷阻断了人口迁徙,靠岭南自己繁衍,需要时间。没有人口,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刘知易道:“我听说岭南人并不喜欢种粮食。何不让百姓听其所好。”
岭南不缺土地,尤其是条件良好的平原沃野,自然就不会缺乏粮食。可种粮其实并不是一个最经济的产业,粮食很重要不假,可在大多数时候,粮食都是平价物品,甚至可以说贱价。一个社会能承担的起黄金钻石价格高出天际,绝对承受不了粮食价格翻上几倍。
岭南官府为了让老百姓种粮,采取了行政措施,规定每家每户都要种植谷物,规定每十亩土地,必须有九亩耕种五谷,只有一亩可以耕种其他作物。这种政策,让刘知易联想到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推广棉花种植,规定“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又税粮亦准以棉布折米。”
明朝老百姓有五到十亩土地的,都必须种植半亩棉麻等经济作物,结果棉花种植在明朝快速推广,很快成为世界最大的产棉国,老百姓也终于开始穿上了廉价的棉布。
岭南的政策恰恰相反,为了保证粮食种植,强制绝大多数土地都必须耕种粮食。少部分允许耕种其他,大大制约了岭南土地的经济属性。常年粮食过剩,其他物产稀缺。
事实上,在同等劳动力下,种植粮食,远远比不上种植经济作物收入高。
金川郡主当然知道,让岭南老百姓去种植一些其他作物,尤其是中原地区无法种植的甘蔗、染料等,收入更多。可如此一来,岭南的粮食就无法保证,几百万人谁来养活?
不由皱眉:“那粮食从何而来?”
刘知易信心十足道:“让外地人来种!”
金川郡主颇为意外,她还以为刘知易会说从中原购买呢,紧邻的楚郡就是中原粮仓,跟岭南水路沟通,买肯定是买的到的。但这不安全,岭南是岭南王的基业,不容有失。结果刘知易说让外地人来岭南种粮,本地人种粮都不挣钱,外地人是疯了跑到岭南来种粮?
不由反驳:“荒谬!你要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小心我收拾你。”
刘知易道:“别的地方或许不行,不过岭南应该可以。岭南税制应该改一改,准许百姓使用银钱交税,这样百姓种植其他作物便没有来掣肘。岭南百姓不种粮,岭南粮食一定上涨。此时岭南官府征收商税,对外来商人只收粮食,不收银钱。你说他们会怎么办?”
金川郡主想了想:“他们会从外地购买粮食。”
刘知易摇头:“他们会雇人在岭南种植粮食。”
刘知易可不是无的放矢,他想到的是明朝初期的开中法。为了解决边境地区军粮问题,聪明的明朝官员推出一个政策,将赚钱的食盐买卖与此挂钩,商人只有把粮食送到边军手中,才能从军营领出盐票,然后去贩盐赚大钱。可更聪明的商人呢,没有千里迢迢从内地运输粮食去边境,反而直接在军营附近开荒种粮,直接把种出来的粮食送进军营换取盐票。
刘知易有历史经验,金川郡主则心思通透,马上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向商人征收粮食,代替税收,这是一招杀手锏。岭南人不种粮了,岭南粮价必然要涨,商人从岭南当地买粮食交税的渠道就断了。
要掐断他们从中原购买粮食来交税的渠道也很简单,官府给税粮定价,定一个很低的价格就是了,足以让他们从中原买粮不划算,或者不直接定价,只征收数量,一船货物缴纳若干粮食,或者对他们的粮船也征税,总之掌握权力的官府有的是办法让商人从外地贩粮不划算。迫使他们在岭南开荒,那样间接迫使这些人从中原雇佣劳力进入岭南,一举多得,连人口问题都解决了。
刘知易看到金川郡主眼睛闪光,知道她想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南商贸易有多赚钱,没人比她更清楚,无数人削尖了脑袋往南商贸易里钻,所以一定有无数人愿意在岭南种粮,从而可以做南商贸易。当数以万计的中原商人,在岭南开辟出数以万计的农田,涓涓细流一样的人口就会悄无声息的被他们带到岭南。
不过金川郡主叹息道:“如此以来,岭南粮价高昂,恐怕百姓生计困难啊!”
她还在乎这个?
刘知易也不坚持,他只是提一个建议,采不采用是岭南王自己的事情。他又不是岭南王手下的官员,不需要在岭南捞取政绩。
至于是不是生计困难,刘知易却不这样认为。解放岭南农业的限制,岭南百姓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去进行最经济的农业种植,一定程度上会丰富岭南物产,同时促进岭南农业经济化。经济化发达的特征是,人赚的钱好像越来越多,但物价也越来越高,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从这一点上来讲,或许对岭南老百姓未必是什么好事,可对岭南的掌权者绝对有好处,因为在压力之下,人的潜力被激发出来,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