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种下的菽种,在平凉的田间地头蔓延,苗色已黄,豆荚经过四十五天的成长,成熟后又经烈日的暴晒,此时已爆裂而开,金色的豆粒落在泥地里, 再被拾起,丢进了背篓中。
赵吉利抓着一棵豆苗晃了晃,枯黄的苗叶落了一地,豆荚“哗啦啦”地响了起来。
熟了。
黄豆太早收割,豆粒尚青,且多秕豆。再晚一些时辰收获,大部分豆粒便会从爆裂的豆荚中掉落, 原本第一茬产量本就不高, 再落在泥里一些, 那这茬豆就算白种了。
此时收割正值时宜,再过几日便是秋收。
赵大柱连苗扛起一捆菽豆,“嘿”一声,丢在了马车上。然后用手压压实,拍了拍马屁股。
“走!”
赵二娃回过头,手里马鞭一扬,“啪”一下打了个响鞭。瘦高的驮马打了声响鼻,低头迈开四肢,装了数百斤菽豆的马车一晃,车轮子向前缓缓地动了起来。
赵金玉依然守在村口,记工分,算车数。一辆一辆的马车自田间马道上而来,顺着村口的池塘,一路进了晒谷场。
周盈领着全村的婆娘们一起上阵,帮着将从地里收来的菽豆脱壳、晾晒。晒好的黄豆都已经全部称重并且储存了起来,元郎说有大用。
稻田里的水已经放空了, 晒得几日,泥地干涸, 禾苗也方便收割。
进入九月,盈仓渠的水位一落再落,有些地段已经断流。温润的南风也不再刮起,取而代之的便是越来越频繁的西北冷空气。
站在平凉,便能远远地望见祁连山上下了雪,白茫茫的皑皑一片。河滩上也到处落满了金黄的杨树叶子。
炎热的初秋过去,深秋接踵而来。
等杨树成了光杆,乌鸦从塞外飞来,冬天也就到了。
赵大发几个正在制作陶缸,两抱粗的缸,齐腰深。陶土是从后山挖的,挖的时候还塌了一段,差点把赵有锄埋在里面。还好朗多秦正好也在,及时将他从泥里拖了出来。
混水制作而成的缸坯摆满了砖窑外的空地,第一批烧制而成的陶缸有一半都不合格,有的裂了,有的垮了。赵大发和几个泥瓦师傅调整了泥土和水的比例,又叫人往砖窑里加了柴, 准备烧制第二批。
赵正说要烧三百口缸,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要烧这么多,但既然说了,大家也就一一照做。
不能参与田地劳动,也干不了体力活的叔伯姑嫂们则都集中在了祠堂,剁肉拣菜,准备全村的农忙膳食。每七日一顿羊肉饺子,便是全村人改善伙食的大日子。姜氏和孟氏虽然仍旧互相膈应,但彼此间配合倒是默契了不少。
她们一个烧水,一个生火,不一会儿,内厨里便升腾起了一阵一阵白茫茫的水雾。
“阿娘,元良呢,看见了吗?”赵吉利从门外进来,问。
姜氏一边往水里下饺子,一边摇头,“晌午就不见了,你没问问金玉?”
“他也不知道!”赵吉利“啧”了一声,伸手去锅里拈饺子,被姜氏一勺子敲在脑袋上,“还没熟,你去看看,地里怎样了?要不让金玉停了吧,准备吃饭。”
孟氏的余光瞟了过来,“吉利啊,我家金玉前阵子感了风寒,你别让他在村口站太久,西北风凉,帮他带件袍子!”
“诶,知道了。”赵吉利嗦了一口占了饺子汤的手指,有些念念不舍地离开。随便取了也不知是谁的皂袍,刚要出祠堂,迎面赵吉利走了进来:“看见元良了吗?”
“你也找元良?甚事?”
“明日菽豆就收完了,后日开收稻子,要不要把城里的女子们都喊回来?”
“也就不到三十人,喊她们回来顶什么事?有我们不就够了吗?不行去周集喊人,左右他们也没几分地要收。回头不是还得借他们粮食吗?这点活不得帮忙干干!?”
“也是!”赵大柱恍然,赵吉利急着去送袍子,跟赵大柱打了个招呼,便就往村口去。不料还没到村口,忽然从侧面跑出个一身乌黑黑的人,也不知从哪个角落里钻出来的,那黑人拦着赵吉利,一脸灭黑,眼睫毛和眉毛都看不见了,就露着两个大眼珠子,还有上下两排牙齿,笑得跟个二五八万一样。
“吉利!”
赵吉利吓了一跳,差点就一巴掌扇上去了。定睛一看,却是胡三大,当即就爆了粗口。
“你大爷啊,胡三大!”
胡三大拉住赵吉利的手,“走,元良喊你!”
“去哪?”
“后山!”
“我给金玉送袍子呢!”
“送你大爷,赶紧走!”胡三大拖着赵吉利,赵吉利不知道赵正在搞些什么鬼名堂,正好看见刘盼儿,于是把她喊到跟前,让她去送袍子。
刘盼儿也被胡三大吓了一跳,一张丰满的脸上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胡三哥,你这是从哪出来的?怎么一身都是乌黑黑的?”
“一言难尽!回来再说,弟媳妇儿!”胡三大也不知该怎么解释,晃了晃脑袋,掉了一地的碎黑渣,他抄了两柄铁锄,分了一把给赵吉利。
太阳正往山那边落去,天色已是不早。
赵吉利跟着胡三大一脚深一脚浅,在山里直转到天色转黑,这才进了一处山坳。赵吉利转个弯,站在高处打眼一瞧,只见前面的山体不知什么时候被挖了一个洞,有个比胡三大还黑的人影,正背对着来人的方向,勾着腰,跪在那,正在洞里掏。
一蓬一蓬的黑色碎渣被掏了出来,赵大柱走上前去,踩了满脚都是。
“这甚啊!?”赵吉利一脸茫然。
“煤啊!”洞里那人听赵吉利在问,嘟囔了一句。
“甚!?”
“甚你大爷啊甚!”那人从洞里退了出来,喘着粗气爬起身来。
赵吉利使劲地瞅了一眼,脸是看不清了……不,是根本看不见了,比胡三大还要灭黑。只不过身材摆在那,那一言一屏,一举一动,不是赵元良又是谁!
“何以至此啊,元良!?”赵吉利蹲在地上哈哈大笑,眼泪都笑出来了……
赵吉利抓着一棵豆苗晃了晃,枯黄的苗叶落了一地,豆荚“哗啦啦”地响了起来。
熟了。
黄豆太早收割,豆粒尚青,且多秕豆。再晚一些时辰收获,大部分豆粒便会从爆裂的豆荚中掉落, 原本第一茬产量本就不高, 再落在泥里一些, 那这茬豆就算白种了。
此时收割正值时宜,再过几日便是秋收。
赵大柱连苗扛起一捆菽豆,“嘿”一声,丢在了马车上。然后用手压压实,拍了拍马屁股。
“走!”
赵二娃回过头,手里马鞭一扬,“啪”一下打了个响鞭。瘦高的驮马打了声响鼻,低头迈开四肢,装了数百斤菽豆的马车一晃,车轮子向前缓缓地动了起来。
赵金玉依然守在村口,记工分,算车数。一辆一辆的马车自田间马道上而来,顺着村口的池塘,一路进了晒谷场。
周盈领着全村的婆娘们一起上阵,帮着将从地里收来的菽豆脱壳、晾晒。晒好的黄豆都已经全部称重并且储存了起来,元郎说有大用。
稻田里的水已经放空了, 晒得几日,泥地干涸, 禾苗也方便收割。
进入九月,盈仓渠的水位一落再落,有些地段已经断流。温润的南风也不再刮起,取而代之的便是越来越频繁的西北冷空气。
站在平凉,便能远远地望见祁连山上下了雪,白茫茫的皑皑一片。河滩上也到处落满了金黄的杨树叶子。
炎热的初秋过去,深秋接踵而来。
等杨树成了光杆,乌鸦从塞外飞来,冬天也就到了。
赵大发几个正在制作陶缸,两抱粗的缸,齐腰深。陶土是从后山挖的,挖的时候还塌了一段,差点把赵有锄埋在里面。还好朗多秦正好也在,及时将他从泥里拖了出来。
混水制作而成的缸坯摆满了砖窑外的空地,第一批烧制而成的陶缸有一半都不合格,有的裂了,有的垮了。赵大发和几个泥瓦师傅调整了泥土和水的比例,又叫人往砖窑里加了柴, 准备烧制第二批。
赵正说要烧三百口缸,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要烧这么多,但既然说了,大家也就一一照做。
不能参与田地劳动,也干不了体力活的叔伯姑嫂们则都集中在了祠堂,剁肉拣菜,准备全村的农忙膳食。每七日一顿羊肉饺子,便是全村人改善伙食的大日子。姜氏和孟氏虽然仍旧互相膈应,但彼此间配合倒是默契了不少。
她们一个烧水,一个生火,不一会儿,内厨里便升腾起了一阵一阵白茫茫的水雾。
“阿娘,元良呢,看见了吗?”赵吉利从门外进来,问。
姜氏一边往水里下饺子,一边摇头,“晌午就不见了,你没问问金玉?”
“他也不知道!”赵吉利“啧”了一声,伸手去锅里拈饺子,被姜氏一勺子敲在脑袋上,“还没熟,你去看看,地里怎样了?要不让金玉停了吧,准备吃饭。”
孟氏的余光瞟了过来,“吉利啊,我家金玉前阵子感了风寒,你别让他在村口站太久,西北风凉,帮他带件袍子!”
“诶,知道了。”赵吉利嗦了一口占了饺子汤的手指,有些念念不舍地离开。随便取了也不知是谁的皂袍,刚要出祠堂,迎面赵吉利走了进来:“看见元良了吗?”
“你也找元良?甚事?”
“明日菽豆就收完了,后日开收稻子,要不要把城里的女子们都喊回来?”
“也就不到三十人,喊她们回来顶什么事?有我们不就够了吗?不行去周集喊人,左右他们也没几分地要收。回头不是还得借他们粮食吗?这点活不得帮忙干干!?”
“也是!”赵大柱恍然,赵吉利急着去送袍子,跟赵大柱打了个招呼,便就往村口去。不料还没到村口,忽然从侧面跑出个一身乌黑黑的人,也不知从哪个角落里钻出来的,那黑人拦着赵吉利,一脸灭黑,眼睫毛和眉毛都看不见了,就露着两个大眼珠子,还有上下两排牙齿,笑得跟个二五八万一样。
“吉利!”
赵吉利吓了一跳,差点就一巴掌扇上去了。定睛一看,却是胡三大,当即就爆了粗口。
“你大爷啊,胡三大!”
胡三大拉住赵吉利的手,“走,元良喊你!”
“去哪?”
“后山!”
“我给金玉送袍子呢!”
“送你大爷,赶紧走!”胡三大拖着赵吉利,赵吉利不知道赵正在搞些什么鬼名堂,正好看见刘盼儿,于是把她喊到跟前,让她去送袍子。
刘盼儿也被胡三大吓了一跳,一张丰满的脸上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胡三哥,你这是从哪出来的?怎么一身都是乌黑黑的?”
“一言难尽!回来再说,弟媳妇儿!”胡三大也不知该怎么解释,晃了晃脑袋,掉了一地的碎黑渣,他抄了两柄铁锄,分了一把给赵吉利。
太阳正往山那边落去,天色已是不早。
赵吉利跟着胡三大一脚深一脚浅,在山里直转到天色转黑,这才进了一处山坳。赵吉利转个弯,站在高处打眼一瞧,只见前面的山体不知什么时候被挖了一个洞,有个比胡三大还黑的人影,正背对着来人的方向,勾着腰,跪在那,正在洞里掏。
一蓬一蓬的黑色碎渣被掏了出来,赵大柱走上前去,踩了满脚都是。
“这甚啊!?”赵吉利一脸茫然。
“煤啊!”洞里那人听赵吉利在问,嘟囔了一句。
“甚!?”
“甚你大爷啊甚!”那人从洞里退了出来,喘着粗气爬起身来。
赵吉利使劲地瞅了一眼,脸是看不清了……不,是根本看不见了,比胡三大还要灭黑。只不过身材摆在那,那一言一屏,一举一动,不是赵元良又是谁!
“何以至此啊,元良!?”赵吉利蹲在地上哈哈大笑,眼泪都笑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