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这样快就收复了东胜城,鞑靼人已经改名为妥妥城,只因守城将领战死,城主阿速已经出逃,加上鞑靼群龙无首,不会守城,剩下的败兵一哄而散,章子俊下令不用追击,也不要杀戮放下武器的鞑靼人。
东胜城北城门、西城门都有瓮城,只因此地没有石料可采,城墙都是夯土而筑,虽然只是土城可是城门口全是包砖砌成。收复东胜卫最主要原因是这里有大量煤可采,另有一样很重要的东西,芒硝及天然碱。
章子俊太需要芒硝了,因为芒硝可以很简单地不需要复杂工艺就能提炼出硫酸铵、硫酸钠、硫酸及硫化钠等化工原料,而硫酸能制造蓄电池及炸药,此时的明朝人,把芒硝只是当成一味药。芒硝用途实在是太广了,在民生上还能用于制革、制玻璃、制碱工业等。
以前为了获得芒硝只能当成药材大量进货,加上明朝的运输实在不敢恭维,人拉马驮地,想要大量生产硫酸的话,是不可能的。现在好了,有了好几个矿。
天然碱,天然碱是一种蒸发盐矿物,为水合碳酸氢钠。可制成烧碱也就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可用于造纸,把黄纸变成白纸,还能清洁油污制成肥皂,最重要的是,能生成甘油,甘油是什么,就是爆炸物。还能作为一种助剂,制取硼砂、铬盐、锰酸盐、磷酸盐等。
另外就是石灰石矿及石膏矿,还有一样原料就是石英石、白英岩,这些是制造玻璃的原料,还有大量的建筑用沙,白英岩、长石就是制造水泥的原料。实在是太丰富了。
石膏在此时也是作为一味药材使用,石膏矿也是制造硫酸的必备品,还有铸造业的模具、广泛用于肥料、农药、油漆、纺织、食品、医药、建筑、日用化工等。
章子俊占领东胜卫最大好处就是此地是边关前沿,还是鞑靼人的地盘,开矿采矿不受朝廷约束。等把连接神木的铁路修通,大明朝的工业革命将来一个飞跃式发展。
明朝称蒙古为鞑靼,鞑靼小王子只是此时期对蒙古汗的一个统称,达延汗是蒙古族中兴英主。也可以说达延汗就是此时的小王子。达延汗只是一个称号,其真实名为孛儿只斤·巴图孟克,在成化十五年时满都鲁可汗卒,无子嗣,他遂成为汗位的合法继承人,被满都鲁的遗妻满都海哈屯接纳。十六年,与满都海哈屯成婚,在其扶助下,继承汗位,称大元可汗,异译作达延汗、大衍汗、歹颜汗、答言罕等。因年幼,被明人称为小王子。
这一次鞑靼小王子攻掠大同、宣府。分兵七万铁骑沿黄河南下又攻略偏关、河曲,其目的就是把明军势力赶出河套地区。
正当鞑靼七万铁骑在谷府跟褚茂林隔着孤山川对持时,鞑靼军接到东胜城军情,说是明军大部主力已在攻取妥妥城,让小王子分兵侧击明军主力,小王子大喜派出满官嗔部三万铁骑驰援妥妥城。却不知此时的妥妥城头已经插上了大明的旗帜。
京城,鸿胪寺礼宾院,达延汗贡使阿噶尔思诏见鸿胪寺卿,要求明廷说明为何进兵妥妥城。
自达延汗继位之后,群雄环伺,虎视眈眈。他打算先与“政敌”亦思马因太师缓和关系,连兵对明朝大同等地展开报复性的入侵,但最终未能实现。后面的数年,达延汗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了“安内”上面。在铲除亦思马因的当年,即1483年(成化十九年)七月,他对于明朝袭击威宁海子营地的行为,进行了报复。对于达延汗而言,这一仗可谓“出了一口恶气”,给了明朝上下巨大的震动。即便过了十多年,明朝官员还在心有余悸地议论道:“成化十九年,小王子复仇,大同官军大遭摧衄。”
自此之后,蒙古成规模地入犯明边的频次明显增多,而明朝守军也多有乘虚出边“烧荒”、“赶马”、“捣巢”行动,双方你来我往,以牙还牙,冤冤相报。
到了弘治年朱佑樘继位后,双方的关系带来了机遇。自弘治五年(1492)以后,达延汗致力于解决蒙古内部的问题,与在甘凉边外的乜克力部以及更远的瓦剌等部展开争夺。此后的几年,达延汗既未朝贡,也很少犯边,双方进入了稳定的“和平期”。
(
1495年(弘治九年)春,达延汗再次入贡明朝。不过令明朝始料未及的是,这蒙古方面“以赏薄生怨”,改变了此前的态度,不到一年进而开启了连年大规模进犯明朝的帷幕。这一次控兵十万,七万南下兵锋河套,三万危大同,现在反过来质问大明,为何兵出东胜卫,实属可笑。
《大明科技报》刊登一枝花的文章《蒙古本是中华一族》文中说道:“中原和蒙古本是一家,鞑靼作为我华夏一个民族,尊我大明为主,我大明朝有五十六个民族,就像是五十六朵花,子曰:“故圣人乃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而不是杀光、抢光、拿光的强盗行径。中原和蒙古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住在一片土地上,本可以各自相安,不必动刀枪,百姓安定,生活幸福才是天下人所要追求的,不是为了杀戮,掠夺。故而在此疾呼,蒙古达延汗收起一人之野望,并入到中华一家中。”
这篇檄文不像檄文,战书不像战书的文章,就是为这一次攻打东胜卫的辨文,咱们把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如果你们鞑靼接下去再来侵扰大明,那就不要责怪下一轮进攻土默特部(包头)。
还有让大家看到。对付北方鞑靼也好、女真也罢这些民族都是我华夏一员,相互杀戮只会增加仇恨,那么咱们因该先唱个高调,把大义抓在自己手里,如果鞑靼还行强盗行径,那么就别怪大明下死手了。
这么一片文章很幼稚,幼稚到令人捧腹,为什么?因为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匈奴人多次骚扰北方才建起了长城起,中原对付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办法很有限,就说为了阻止匈奴的侵扰,中原王朝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和亲和赂款,即通过娶匈奴公主为妻或者给匈奴送去财物来换取和平。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有效,匈奴往往会趁机提高条件或者毁约再次进攻。有的王朝选择了远征和屯田,即通过派遣大军进攻匈奴或者在边境上开垦土地来增加实力。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很大的风险和代价,远征往往会遭到匈奴的反击或者陷入困境,屯田往往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那么修建长城就成了一种更为重要和有效的方法,就这样千百年来,为中原各个王朝抵御外族的入侵,保卫中原王朝的和平与繁华,除了战略意义之外,长城还是古代重要的贸易道路。
所以说《大明科技报》的这一篇文章《蒙古本是中华一族》就显得很幼稚,千百年来的教训就是外族不可信,其心必异,元朝时期,不也鼓吹“一家论”吗?可结果呢?能是一家吗?这简直就是在放屁。
而要把周边外族成为“一家”,那么大明就要有足够的实力及战力,提高这些就要相对应的科技发展,在农业、商业、贸易、军事上都要来一个极大地提升,特别是在军事上,要有对付蒙古骑兵的利器,所以说在没有进化到热兵器时代,骑兵就是向外扩张最好的利器。
可是千百年来,为了对付骑兵研制出了许多的战争武器,无外乎是一些装甲类,车架类,重弩类,宋朝时大量的床弩、摇车等。在火器方面也是琳琅满目,可结果要么太笨重,要么不可靠,成为了鸡肋。
此时的章子俊想的可不一样,因为在对外战争方面必定是发展热兵器,随着这年来对火炮、火枪不断地改良,突破只是一瞬间,因为章子俊很明白研制的方向,该怎么去做。不似古人看着制造出来的火枪威力不如弓箭,就放弃掉了,关于怎么去改良提高因为心里没有底,就会怀疑火枪能不能替代弓箭。
目前发展火器最大的拦路虎就是生产雷酸汞,看起来很简单点火药、底火、传火管的一整套机构称为“点火元件”。这个点火元件利用产生的火药燃气来点燃具有更高爆温、更低活性的发射药,进而推动弹丸加速,实现发射。
而以上这一切就要牵涉到一个重要部件底火,而这个底火里面有一种化学物质就是雷酸汞,雷酸汞简单制法是将汞溶于硝酸中,再与乙醇混合,发生反应而生成雷酸汞。这里又要牵涉到三种化学物质汞、硝酸及乙醇,目前就是在怎样制备硝酸碰到了许许多多的难题。
东胜城北城门、西城门都有瓮城,只因此地没有石料可采,城墙都是夯土而筑,虽然只是土城可是城门口全是包砖砌成。收复东胜卫最主要原因是这里有大量煤可采,另有一样很重要的东西,芒硝及天然碱。
章子俊太需要芒硝了,因为芒硝可以很简单地不需要复杂工艺就能提炼出硫酸铵、硫酸钠、硫酸及硫化钠等化工原料,而硫酸能制造蓄电池及炸药,此时的明朝人,把芒硝只是当成一味药。芒硝用途实在是太广了,在民生上还能用于制革、制玻璃、制碱工业等。
以前为了获得芒硝只能当成药材大量进货,加上明朝的运输实在不敢恭维,人拉马驮地,想要大量生产硫酸的话,是不可能的。现在好了,有了好几个矿。
天然碱,天然碱是一种蒸发盐矿物,为水合碳酸氢钠。可制成烧碱也就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可用于造纸,把黄纸变成白纸,还能清洁油污制成肥皂,最重要的是,能生成甘油,甘油是什么,就是爆炸物。还能作为一种助剂,制取硼砂、铬盐、锰酸盐、磷酸盐等。
另外就是石灰石矿及石膏矿,还有一样原料就是石英石、白英岩,这些是制造玻璃的原料,还有大量的建筑用沙,白英岩、长石就是制造水泥的原料。实在是太丰富了。
石膏在此时也是作为一味药材使用,石膏矿也是制造硫酸的必备品,还有铸造业的模具、广泛用于肥料、农药、油漆、纺织、食品、医药、建筑、日用化工等。
章子俊占领东胜卫最大好处就是此地是边关前沿,还是鞑靼人的地盘,开矿采矿不受朝廷约束。等把连接神木的铁路修通,大明朝的工业革命将来一个飞跃式发展。
明朝称蒙古为鞑靼,鞑靼小王子只是此时期对蒙古汗的一个统称,达延汗是蒙古族中兴英主。也可以说达延汗就是此时的小王子。达延汗只是一个称号,其真实名为孛儿只斤·巴图孟克,在成化十五年时满都鲁可汗卒,无子嗣,他遂成为汗位的合法继承人,被满都鲁的遗妻满都海哈屯接纳。十六年,与满都海哈屯成婚,在其扶助下,继承汗位,称大元可汗,异译作达延汗、大衍汗、歹颜汗、答言罕等。因年幼,被明人称为小王子。
这一次鞑靼小王子攻掠大同、宣府。分兵七万铁骑沿黄河南下又攻略偏关、河曲,其目的就是把明军势力赶出河套地区。
正当鞑靼七万铁骑在谷府跟褚茂林隔着孤山川对持时,鞑靼军接到东胜城军情,说是明军大部主力已在攻取妥妥城,让小王子分兵侧击明军主力,小王子大喜派出满官嗔部三万铁骑驰援妥妥城。却不知此时的妥妥城头已经插上了大明的旗帜。
京城,鸿胪寺礼宾院,达延汗贡使阿噶尔思诏见鸿胪寺卿,要求明廷说明为何进兵妥妥城。
自达延汗继位之后,群雄环伺,虎视眈眈。他打算先与“政敌”亦思马因太师缓和关系,连兵对明朝大同等地展开报复性的入侵,但最终未能实现。后面的数年,达延汗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了“安内”上面。在铲除亦思马因的当年,即1483年(成化十九年)七月,他对于明朝袭击威宁海子营地的行为,进行了报复。对于达延汗而言,这一仗可谓“出了一口恶气”,给了明朝上下巨大的震动。即便过了十多年,明朝官员还在心有余悸地议论道:“成化十九年,小王子复仇,大同官军大遭摧衄。”
自此之后,蒙古成规模地入犯明边的频次明显增多,而明朝守军也多有乘虚出边“烧荒”、“赶马”、“捣巢”行动,双方你来我往,以牙还牙,冤冤相报。
到了弘治年朱佑樘继位后,双方的关系带来了机遇。自弘治五年(1492)以后,达延汗致力于解决蒙古内部的问题,与在甘凉边外的乜克力部以及更远的瓦剌等部展开争夺。此后的几年,达延汗既未朝贡,也很少犯边,双方进入了稳定的“和平期”。
(
1495年(弘治九年)春,达延汗再次入贡明朝。不过令明朝始料未及的是,这蒙古方面“以赏薄生怨”,改变了此前的态度,不到一年进而开启了连年大规模进犯明朝的帷幕。这一次控兵十万,七万南下兵锋河套,三万危大同,现在反过来质问大明,为何兵出东胜卫,实属可笑。
《大明科技报》刊登一枝花的文章《蒙古本是中华一族》文中说道:“中原和蒙古本是一家,鞑靼作为我华夏一个民族,尊我大明为主,我大明朝有五十六个民族,就像是五十六朵花,子曰:“故圣人乃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而不是杀光、抢光、拿光的强盗行径。中原和蒙古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住在一片土地上,本可以各自相安,不必动刀枪,百姓安定,生活幸福才是天下人所要追求的,不是为了杀戮,掠夺。故而在此疾呼,蒙古达延汗收起一人之野望,并入到中华一家中。”
这篇檄文不像檄文,战书不像战书的文章,就是为这一次攻打东胜卫的辨文,咱们把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如果你们鞑靼接下去再来侵扰大明,那就不要责怪下一轮进攻土默特部(包头)。
还有让大家看到。对付北方鞑靼也好、女真也罢这些民族都是我华夏一员,相互杀戮只会增加仇恨,那么咱们因该先唱个高调,把大义抓在自己手里,如果鞑靼还行强盗行径,那么就别怪大明下死手了。
这么一片文章很幼稚,幼稚到令人捧腹,为什么?因为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匈奴人多次骚扰北方才建起了长城起,中原对付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办法很有限,就说为了阻止匈奴的侵扰,中原王朝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和亲和赂款,即通过娶匈奴公主为妻或者给匈奴送去财物来换取和平。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有效,匈奴往往会趁机提高条件或者毁约再次进攻。有的王朝选择了远征和屯田,即通过派遣大军进攻匈奴或者在边境上开垦土地来增加实力。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很大的风险和代价,远征往往会遭到匈奴的反击或者陷入困境,屯田往往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那么修建长城就成了一种更为重要和有效的方法,就这样千百年来,为中原各个王朝抵御外族的入侵,保卫中原王朝的和平与繁华,除了战略意义之外,长城还是古代重要的贸易道路。
所以说《大明科技报》的这一篇文章《蒙古本是中华一族》就显得很幼稚,千百年来的教训就是外族不可信,其心必异,元朝时期,不也鼓吹“一家论”吗?可结果呢?能是一家吗?这简直就是在放屁。
而要把周边外族成为“一家”,那么大明就要有足够的实力及战力,提高这些就要相对应的科技发展,在农业、商业、贸易、军事上都要来一个极大地提升,特别是在军事上,要有对付蒙古骑兵的利器,所以说在没有进化到热兵器时代,骑兵就是向外扩张最好的利器。
可是千百年来,为了对付骑兵研制出了许多的战争武器,无外乎是一些装甲类,车架类,重弩类,宋朝时大量的床弩、摇车等。在火器方面也是琳琅满目,可结果要么太笨重,要么不可靠,成为了鸡肋。
此时的章子俊想的可不一样,因为在对外战争方面必定是发展热兵器,随着这年来对火炮、火枪不断地改良,突破只是一瞬间,因为章子俊很明白研制的方向,该怎么去做。不似古人看着制造出来的火枪威力不如弓箭,就放弃掉了,关于怎么去改良提高因为心里没有底,就会怀疑火枪能不能替代弓箭。
目前发展火器最大的拦路虎就是生产雷酸汞,看起来很简单点火药、底火、传火管的一整套机构称为“点火元件”。这个点火元件利用产生的火药燃气来点燃具有更高爆温、更低活性的发射药,进而推动弹丸加速,实现发射。
而以上这一切就要牵涉到一个重要部件底火,而这个底火里面有一种化学物质就是雷酸汞,雷酸汞简单制法是将汞溶于硝酸中,再与乙醇混合,发生反应而生成雷酸汞。这里又要牵涉到三种化学物质汞、硝酸及乙醇,目前就是在怎样制备硝酸碰到了许许多多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