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节:捷报传来逆将死,眼见西边燃死灰。
(128)
易铭等人赶回京城,召集朝中群臣于养心殿,就平定东北局势商议对策。而前方一日数报,早将东北局势说得清楚明白。原来吴能奇自退守沈阳,他手下伍英峰、余朝栋、黄文瀚、萧炳炎、尹耀坤等将领,退军之际哗变,臣服大秦,得了封侯奖赏,更加积极,于是伙同大秦军队尾随而至,与北上的朝鲜李淏军队,将沈阳、长春、辽阳三城,围了个水泄不通、飞鸟难进。
如此坚持不到半月,因大军新败、城中无粮,使军心不稳、军纪废弛,陈步明趁机鼓动军士哗变,带着上万之众,于头天晚上趁夜涌进吴能奇东北军政府官邸,将吴能奇及其亲信数百人,乱刀诛杀殆尽。自杀了吴能奇,将其枭首示众,后来装在匣子里,正快马送来京师。陈步明及前方孙象丙、苏飞虎、卫好才、周文秀、于海龙、时万水、傅千山、皮嘉木、卞建功、伍英峰、余朝栋、黄文瀚、萧炳炎、尹耀坤众将,及时报与大秦,说东北短期可望平定,对东北大事及吴能奇家人如何处置等,特请易铭旨意。
易铭问了韩知礼、秦任等人方略及群臣意见,易铭委任陈步明暂代东北首脑,孙象丙、卫好才为其副,要他节制各路军队,迅速平定叛乱、稳定形势。留下李马丁部下于海龙、时万水、傅千山、皮嘉木、卞建功几人驻军东北。大秦其余军队,如孙象丙部,由周文秀接管,同时节制伍英峰、余朝栋、黄文瀚、萧炳炎、尹耀坤各部,共计约四十万,归入大秦中央军建制,在周文秀指挥下,还军关内休整,另有大用。关于吴能奇叛军处置,秉承易铭首恶必惩、胁从不究的原则,一律赦免其罪,只是除陈步明所部及战场起义各部以外叛军,均即日退出现役,转入地方或遣回原籍妥善安置。,
对李淏援军,慰问犒赏,有功之臣,造册登记,再行论功行赏。至于吴能奇家人,易铭吩咐不得伤其性命,即刻押解回京,再行安置。
安排完东北大事,已是傍晚,可事情还远远未完。原来易铭留下群臣,设宴款待,当然不只是为了庆功吃大户。而是散朝之前,易铭安排下去,叫群臣趁热打铁,晚上再议对吴三桂用兵大计。
及其晚宴结束,易铭却叫群臣一并赶往乾清宫,他开了晚朝,待众臣三跪九叩施礼完毕,易铭赐了平身,朝议开始。
照常又是范旷第一个站出来,他反对立即对吴三桂用兵,范旷振振有词,对易铭及众臣说道:“皇上,列位同僚,吴能奇叛乱,吴三桂出兵十万,虽然未能前线参战,然而其助饷一亿元,出粮百万担,可谓其功尤著。皇上不予嘉奖,已属不妥,更兴王师讨伐,恐为不义。何况他西南安定、太平富庶,全仗其数年苦心经营。如今再起战端,西南一地,不免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皇上三思啊!……。”
易铭自平定琦玉乱党一来,考虑到范旷老夫子虽然紧跟吴琦玉,有助纣为虐之嫌,好在这夫子在任上,总还没用做出伤天害理之事,所以朝中一旦安定,就即刻启用了他,无非是看在此人铮铮铁骨,敢于直言犯谏的优秀品质的份上。只是这厮往往太过自我,有时对易铭决断之事,第一个站出来表态力挺,让易铭说服众臣的过程,少了很多口舌和麻烦。久而久之,群臣都知道,举凡皇上力主、范旷力挺的事情,基本就能定下来,也往往带来较好的执行效果。然而这老夫子脾气犟,但凡他以为不妥的事情,就敢立于朝堂,和易铭讲死理,吵闹争论,就搞得面红耳赤也在所不惜。
然而他每每这样,一点也不给易铭面子,易铭也拿他无计可施。因为易铭明白,这些迂腐夫子,已将自己标榜为千古圣君,尤其胸襟似海、宽仁大度,更兼圣心烛照、世事通明,所以易铭被他等越捧越高,自然不能轻易发脾气。况且这老夫子不怕死,要说杀他的话,他就先将脖子伸过来,引颈待决,就怕你不杀。又不能打他板子,因为可能打不了几下子,就他那孱弱身子,也可能给打死。甚至罚他俸禄也不行,这厮清廉无私,没几个钱,因子嗣浩荡,家里人多,罚款交不出来,还可能因此全家饿肚子,所以易铭一个字儿也没罚过。相反,易铭好几回还拿了自己体己钱,明里暗里接济于他。
眼见范旷还在喋喋不休说着,易铭终于忍不住,呵斥说道:“够了,老先生,你说完没有?”
范旷不料自己讲话被易铭打断,心里有些生气,于是答道:“皇上,老夫还没有讲完,皇上,微臣请皇上收回成命,吴三桂……。”
易铭再不等他说下去,岔断说道:“你这一通长篇大论,无非就是给吴三桂脸上贴金,为他歌功颂德罢了,你这样做,是何居心?难道你和吴三桂之间,嗯?你说,是不是?”
听罢易铭言语之间,竟给他戴了个和吴三桂勾结的大帽子,范旷更加生气了,咬牙切齿说道:“皇上此言,老夫不敢认同,老夫自视堂堂正正、行迹有矩,皇上如不信,即刻可调查。老朽如有此等事,可诛我九族……。”
易铭知道唬不住他,想了一想,计上心来,就问道:“范先生,朕问你,这天下是何人之天下?”
范旷不知是计,果然上当,答道:“皇上,这天下自然是皇上的天下。”
易铭却接着说道:“不对,这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范旷想了一想,只好说道:“皇上这话也对。”
易铭再说道:“既然这天下是朕之天下,也是天下人之天下,我问你,你说吴三桂主政四川、云南,又架空贵州沈实根,拥兵百万,前头吴能奇造反,他因此要挟大秦,要朕封他为“周王”,允其世袭罔替。又必须放了他儿子吴应熊,还得封为“川中侯”,赏赐钱粮亿万之巨,他前头敬献给老子的,不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老子赏的而已,你以为他这么大方啊?你们说,他除了黔北不占,那西南三省,就像他一人的一样,他这样割据一方、飞扬跋扈,养了那么多军队,难道不是想造反?”
群臣听了,果然有近半数附和易铭,点头说着:“是!”、“对呀!”等等,易铭一见,心里更有底气了。
范旷听得易铭如此一说,一时无语,他低着头、闭着两眼,认真想了一会儿,突然睁开眼睛,说道:“皇上,皇上所思所虑,不无道理,这天下当归于一统,决不能军阀割据、四分五裂,吴三桂其心其行,是有心怀叵测、居心不良之嫌疑。老朽建议,如吴三桂同意去除周王封号,还是称“周兴侯”,且将其云南交由大秦管理,另行指认委派官员施政,防务也由朝廷派军驻防。而黔地也由沈实根组建宗政军班子管理,不得像眼下一样,其防务政务,均由吴三桂代管。如此条件,吴三桂能够同意,则皇上不可兴师讨伐,皇上,老臣此议妥否?”
易铭看了看范旷,说道:“你这个想法很好,你们,你们觉得如何?”易铭将范旷建议,又问殿上众人。群臣都说:“好!”
易铭不放心,决心一个个征求意见,问了韩知礼,韩知礼答:“微臣听皇上的。”易铭想到吴三桂是他岳丈,知道就这件事情,韩知礼不好表态,就又问秦任,秦任说:“同意。”易铭又问顾炎武,也说:“同意。”下一个就是精神恢复正常的李马丁,说:“要得。”在问了黄宗羲、杨明义、方以智、朱信、尤华、许铎、何晏、吕复、施道、张开等人,均同意。
易铭这才放心,却转而问范旷说道:“老先生,要是吴三桂不同意怎么办?”
范旷还是又想了想,说道:“皇上,这样行不行?皇上可委派老夫钦差,就到吴三桂那里去一趟,吴三桂要是同意,老臣就当着他及手下官员将士宣旨。如若他要是有异心,老夫可能就会被他拘禁,恐怕也会被他造反之时杀了祭旗。不过皇上不必心痛老臣,老臣这也是咎由自取,怪不得人家。皇上,请皇上准奏。”
易铭想了想,心里不同意,觉得范旷此行,性命堪忧。于是说道:“老先生,吴三桂此人一生,在这件事情上,从来都是有心得的,也从来不犹豫,颇为当机立断,你可考虑好了。何况山高水长,道路难行,你年事已高,要去,我也不要你去。”
那范旷一点不犹豫,说道:“皇上不这样说还好,皇上要这样说,老夫还去定了。”
易铭还是不允,眼看两个又要争执起来,秦任此时站起身,劝导范旷说道:“参议大人,依在下看,这人选一时半会儿,也难确定,我看是不是让皇上考虑考虑,再作定夺?”
范旷听罢,态度转为柔和,只得向易铭拱了拱手,当是同意了。
廷议终于结束,已是晚上,易铭不经意间看了一眼即将回府的韩知礼,见他表情复杂、心事重重的样子,他走过去,拍了拍他肩膀,两目相视,心照不宣,却一句话都没有说。
易铭心情复杂,红着眼圈回到养心殿,盥洗一番,自去睡了,京师百姓,都知道了东北喜事,所以不怕晚上天儿冷,都喜气洋洋走出家门庆贺着,鞭炮锣鼓,自然响彻天地,通宵不绝。
次日,易铭再召集群臣,一番商议,草拟了令李过、高一功、郝摇旗四十万大军及杨承藩八万之众,加紧操练,做好战备工作。还令郑成功部水师十万,及时挥师长江口,沿江西进。又调拨江西、江南、河南军队二十万,向两湖靠拢。又令周文秀即刻率军南下河南,以防吴三桂狗急跳墙、举兵东犯。
等得全都安排好,下边却来报告,说范旷抢了钦差大臣秦草公公的圣旨和节符,说皇上说好了的,要他西去成都,就带着秦草和他儿子范鹏程等几十个,一大早就走了。易铭听罢,见范旷老夫子如此积极,只好将错就错,追授范旷为“正钦差”,秦草为副,随他去了。
下朝之后,易铭单独召见李马丁,与他谈了整个下午。”
说到李马丁,不得不累言赘述一番,先前都说他疯了,哪知道自易铭政变成功,这家伙一夜之间就恢复正常,原来这家伙乃是装疯。这不,他前几天还生了个儿子,请朝中大臣,都去贺喜。这让易铭惊讶,心里想:这疯子能生孩子吗?……。
大秦廷议之事和集结大军向西调动的消息传到成都,吴三桂慌了,赶紧召集部将商议对策,不过议了半天,思想不一,难以形成一致意见。好在随后方光琛不失时机潜回,多少让吴三桂看到了一丝希望,他以为:方光琛素有大才,也和他私交甚厚,这几年方光琛虽然得吴琦玉重用,位列辅政大臣之列,但方光琛却对他吴三桂,颇为敬重。但凡大事小事,两人多有密信交换意见,早已结成同盟,而今皇帝重掌朝纲,方光琛那日跑的快,因此逃脱。吴三桂深知,方光琛一定会千里潜行,要来投靠于他,吴三桂判断的没错,方光琛果然来了。他一来,吴三桂就有了可以商量大事的人。
本来吴三桂手底下郭云龙也还能谋善断,可是郭云龙前头劝他臣服大秦,受封周王,吴能奇兴兵造反,他一直按兵不动作壁上观,白白错过东征良机,所以对郭云龙就不是那么信任了。前头听到东北平定、吴能奇身死的消息,他早就坐不住了。然而坏消息接踵而至,直到大秦兴师而来的消息传来。
他心里恨极了郭云龙,几度都想将他杀了,但郭云龙名义上是他西南一地的二把手,非同寻常,轻易不敢动。但他一旦想到就是郭云龙几个人,不知出于私心还是公义,极力劝他接受易铭赐封。这才没有多少时间,东北初定,大秦皇帝厉兵秣马,调动大军,似乎就要对他下起手来,他就忍不住要骂人。
吴三桂懊悔不已,也痛恨自己按兵不动、错失良机,除了伸手打自己的脸,末了还赶到陈圆圆处,摔了杯子,吵了数句,发完脾气,又抱着和陈圆圆新生的小儿子,心里还是没主意。
问了陈圆圆意见,熟料这女子心向大秦,就劝吴三桂接受大秦条件,去除周王封号,退出云贵两省。最好自个儿绑了,解往京师,说负荆请罪,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如执迷不悟,执意造反,只有兵败身死、全家不保云云!吴三桂气急败坏,骂了句:“妇人之见”,陈圆圆苦劝,吴三桂如何听得进去,所以闹了个不欢而散。
吴三桂不知,他底下部众,实际上对他所作所为,多心存不满,又对于大秦重兵压境,没有了抵抗的底气。所以表面上还装作替吴三桂献计献策,暗地里都千方百计寻求途径,考虑起自身退路来。只有方光琛、王屏藩、马宝等死忠,犹自还在信心满满,鼓动吴三桂引兵抵抗。
(128)
易铭等人赶回京城,召集朝中群臣于养心殿,就平定东北局势商议对策。而前方一日数报,早将东北局势说得清楚明白。原来吴能奇自退守沈阳,他手下伍英峰、余朝栋、黄文瀚、萧炳炎、尹耀坤等将领,退军之际哗变,臣服大秦,得了封侯奖赏,更加积极,于是伙同大秦军队尾随而至,与北上的朝鲜李淏军队,将沈阳、长春、辽阳三城,围了个水泄不通、飞鸟难进。
如此坚持不到半月,因大军新败、城中无粮,使军心不稳、军纪废弛,陈步明趁机鼓动军士哗变,带着上万之众,于头天晚上趁夜涌进吴能奇东北军政府官邸,将吴能奇及其亲信数百人,乱刀诛杀殆尽。自杀了吴能奇,将其枭首示众,后来装在匣子里,正快马送来京师。陈步明及前方孙象丙、苏飞虎、卫好才、周文秀、于海龙、时万水、傅千山、皮嘉木、卞建功、伍英峰、余朝栋、黄文瀚、萧炳炎、尹耀坤众将,及时报与大秦,说东北短期可望平定,对东北大事及吴能奇家人如何处置等,特请易铭旨意。
易铭问了韩知礼、秦任等人方略及群臣意见,易铭委任陈步明暂代东北首脑,孙象丙、卫好才为其副,要他节制各路军队,迅速平定叛乱、稳定形势。留下李马丁部下于海龙、时万水、傅千山、皮嘉木、卞建功几人驻军东北。大秦其余军队,如孙象丙部,由周文秀接管,同时节制伍英峰、余朝栋、黄文瀚、萧炳炎、尹耀坤各部,共计约四十万,归入大秦中央军建制,在周文秀指挥下,还军关内休整,另有大用。关于吴能奇叛军处置,秉承易铭首恶必惩、胁从不究的原则,一律赦免其罪,只是除陈步明所部及战场起义各部以外叛军,均即日退出现役,转入地方或遣回原籍妥善安置。,
对李淏援军,慰问犒赏,有功之臣,造册登记,再行论功行赏。至于吴能奇家人,易铭吩咐不得伤其性命,即刻押解回京,再行安置。
安排完东北大事,已是傍晚,可事情还远远未完。原来易铭留下群臣,设宴款待,当然不只是为了庆功吃大户。而是散朝之前,易铭安排下去,叫群臣趁热打铁,晚上再议对吴三桂用兵大计。
及其晚宴结束,易铭却叫群臣一并赶往乾清宫,他开了晚朝,待众臣三跪九叩施礼完毕,易铭赐了平身,朝议开始。
照常又是范旷第一个站出来,他反对立即对吴三桂用兵,范旷振振有词,对易铭及众臣说道:“皇上,列位同僚,吴能奇叛乱,吴三桂出兵十万,虽然未能前线参战,然而其助饷一亿元,出粮百万担,可谓其功尤著。皇上不予嘉奖,已属不妥,更兴王师讨伐,恐为不义。何况他西南安定、太平富庶,全仗其数年苦心经营。如今再起战端,西南一地,不免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皇上三思啊!……。”
易铭自平定琦玉乱党一来,考虑到范旷老夫子虽然紧跟吴琦玉,有助纣为虐之嫌,好在这夫子在任上,总还没用做出伤天害理之事,所以朝中一旦安定,就即刻启用了他,无非是看在此人铮铮铁骨,敢于直言犯谏的优秀品质的份上。只是这厮往往太过自我,有时对易铭决断之事,第一个站出来表态力挺,让易铭说服众臣的过程,少了很多口舌和麻烦。久而久之,群臣都知道,举凡皇上力主、范旷力挺的事情,基本就能定下来,也往往带来较好的执行效果。然而这老夫子脾气犟,但凡他以为不妥的事情,就敢立于朝堂,和易铭讲死理,吵闹争论,就搞得面红耳赤也在所不惜。
然而他每每这样,一点也不给易铭面子,易铭也拿他无计可施。因为易铭明白,这些迂腐夫子,已将自己标榜为千古圣君,尤其胸襟似海、宽仁大度,更兼圣心烛照、世事通明,所以易铭被他等越捧越高,自然不能轻易发脾气。况且这老夫子不怕死,要说杀他的话,他就先将脖子伸过来,引颈待决,就怕你不杀。又不能打他板子,因为可能打不了几下子,就他那孱弱身子,也可能给打死。甚至罚他俸禄也不行,这厮清廉无私,没几个钱,因子嗣浩荡,家里人多,罚款交不出来,还可能因此全家饿肚子,所以易铭一个字儿也没罚过。相反,易铭好几回还拿了自己体己钱,明里暗里接济于他。
眼见范旷还在喋喋不休说着,易铭终于忍不住,呵斥说道:“够了,老先生,你说完没有?”
范旷不料自己讲话被易铭打断,心里有些生气,于是答道:“皇上,老夫还没有讲完,皇上,微臣请皇上收回成命,吴三桂……。”
易铭再不等他说下去,岔断说道:“你这一通长篇大论,无非就是给吴三桂脸上贴金,为他歌功颂德罢了,你这样做,是何居心?难道你和吴三桂之间,嗯?你说,是不是?”
听罢易铭言语之间,竟给他戴了个和吴三桂勾结的大帽子,范旷更加生气了,咬牙切齿说道:“皇上此言,老夫不敢认同,老夫自视堂堂正正、行迹有矩,皇上如不信,即刻可调查。老朽如有此等事,可诛我九族……。”
易铭知道唬不住他,想了一想,计上心来,就问道:“范先生,朕问你,这天下是何人之天下?”
范旷不知是计,果然上当,答道:“皇上,这天下自然是皇上的天下。”
易铭却接着说道:“不对,这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范旷想了一想,只好说道:“皇上这话也对。”
易铭再说道:“既然这天下是朕之天下,也是天下人之天下,我问你,你说吴三桂主政四川、云南,又架空贵州沈实根,拥兵百万,前头吴能奇造反,他因此要挟大秦,要朕封他为“周王”,允其世袭罔替。又必须放了他儿子吴应熊,还得封为“川中侯”,赏赐钱粮亿万之巨,他前头敬献给老子的,不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老子赏的而已,你以为他这么大方啊?你们说,他除了黔北不占,那西南三省,就像他一人的一样,他这样割据一方、飞扬跋扈,养了那么多军队,难道不是想造反?”
群臣听了,果然有近半数附和易铭,点头说着:“是!”、“对呀!”等等,易铭一见,心里更有底气了。
范旷听得易铭如此一说,一时无语,他低着头、闭着两眼,认真想了一会儿,突然睁开眼睛,说道:“皇上,皇上所思所虑,不无道理,这天下当归于一统,决不能军阀割据、四分五裂,吴三桂其心其行,是有心怀叵测、居心不良之嫌疑。老朽建议,如吴三桂同意去除周王封号,还是称“周兴侯”,且将其云南交由大秦管理,另行指认委派官员施政,防务也由朝廷派军驻防。而黔地也由沈实根组建宗政军班子管理,不得像眼下一样,其防务政务,均由吴三桂代管。如此条件,吴三桂能够同意,则皇上不可兴师讨伐,皇上,老臣此议妥否?”
易铭看了看范旷,说道:“你这个想法很好,你们,你们觉得如何?”易铭将范旷建议,又问殿上众人。群臣都说:“好!”
易铭不放心,决心一个个征求意见,问了韩知礼,韩知礼答:“微臣听皇上的。”易铭想到吴三桂是他岳丈,知道就这件事情,韩知礼不好表态,就又问秦任,秦任说:“同意。”易铭又问顾炎武,也说:“同意。”下一个就是精神恢复正常的李马丁,说:“要得。”在问了黄宗羲、杨明义、方以智、朱信、尤华、许铎、何晏、吕复、施道、张开等人,均同意。
易铭这才放心,却转而问范旷说道:“老先生,要是吴三桂不同意怎么办?”
范旷还是又想了想,说道:“皇上,这样行不行?皇上可委派老夫钦差,就到吴三桂那里去一趟,吴三桂要是同意,老臣就当着他及手下官员将士宣旨。如若他要是有异心,老夫可能就会被他拘禁,恐怕也会被他造反之时杀了祭旗。不过皇上不必心痛老臣,老臣这也是咎由自取,怪不得人家。皇上,请皇上准奏。”
易铭想了想,心里不同意,觉得范旷此行,性命堪忧。于是说道:“老先生,吴三桂此人一生,在这件事情上,从来都是有心得的,也从来不犹豫,颇为当机立断,你可考虑好了。何况山高水长,道路难行,你年事已高,要去,我也不要你去。”
那范旷一点不犹豫,说道:“皇上不这样说还好,皇上要这样说,老夫还去定了。”
易铭还是不允,眼看两个又要争执起来,秦任此时站起身,劝导范旷说道:“参议大人,依在下看,这人选一时半会儿,也难确定,我看是不是让皇上考虑考虑,再作定夺?”
范旷听罢,态度转为柔和,只得向易铭拱了拱手,当是同意了。
廷议终于结束,已是晚上,易铭不经意间看了一眼即将回府的韩知礼,见他表情复杂、心事重重的样子,他走过去,拍了拍他肩膀,两目相视,心照不宣,却一句话都没有说。
易铭心情复杂,红着眼圈回到养心殿,盥洗一番,自去睡了,京师百姓,都知道了东北喜事,所以不怕晚上天儿冷,都喜气洋洋走出家门庆贺着,鞭炮锣鼓,自然响彻天地,通宵不绝。
次日,易铭再召集群臣,一番商议,草拟了令李过、高一功、郝摇旗四十万大军及杨承藩八万之众,加紧操练,做好战备工作。还令郑成功部水师十万,及时挥师长江口,沿江西进。又调拨江西、江南、河南军队二十万,向两湖靠拢。又令周文秀即刻率军南下河南,以防吴三桂狗急跳墙、举兵东犯。
等得全都安排好,下边却来报告,说范旷抢了钦差大臣秦草公公的圣旨和节符,说皇上说好了的,要他西去成都,就带着秦草和他儿子范鹏程等几十个,一大早就走了。易铭听罢,见范旷老夫子如此积极,只好将错就错,追授范旷为“正钦差”,秦草为副,随他去了。
下朝之后,易铭单独召见李马丁,与他谈了整个下午。”
说到李马丁,不得不累言赘述一番,先前都说他疯了,哪知道自易铭政变成功,这家伙一夜之间就恢复正常,原来这家伙乃是装疯。这不,他前几天还生了个儿子,请朝中大臣,都去贺喜。这让易铭惊讶,心里想:这疯子能生孩子吗?……。
大秦廷议之事和集结大军向西调动的消息传到成都,吴三桂慌了,赶紧召集部将商议对策,不过议了半天,思想不一,难以形成一致意见。好在随后方光琛不失时机潜回,多少让吴三桂看到了一丝希望,他以为:方光琛素有大才,也和他私交甚厚,这几年方光琛虽然得吴琦玉重用,位列辅政大臣之列,但方光琛却对他吴三桂,颇为敬重。但凡大事小事,两人多有密信交换意见,早已结成同盟,而今皇帝重掌朝纲,方光琛那日跑的快,因此逃脱。吴三桂深知,方光琛一定会千里潜行,要来投靠于他,吴三桂判断的没错,方光琛果然来了。他一来,吴三桂就有了可以商量大事的人。
本来吴三桂手底下郭云龙也还能谋善断,可是郭云龙前头劝他臣服大秦,受封周王,吴能奇兴兵造反,他一直按兵不动作壁上观,白白错过东征良机,所以对郭云龙就不是那么信任了。前头听到东北平定、吴能奇身死的消息,他早就坐不住了。然而坏消息接踵而至,直到大秦兴师而来的消息传来。
他心里恨极了郭云龙,几度都想将他杀了,但郭云龙名义上是他西南一地的二把手,非同寻常,轻易不敢动。但他一旦想到就是郭云龙几个人,不知出于私心还是公义,极力劝他接受易铭赐封。这才没有多少时间,东北初定,大秦皇帝厉兵秣马,调动大军,似乎就要对他下起手来,他就忍不住要骂人。
吴三桂懊悔不已,也痛恨自己按兵不动、错失良机,除了伸手打自己的脸,末了还赶到陈圆圆处,摔了杯子,吵了数句,发完脾气,又抱着和陈圆圆新生的小儿子,心里还是没主意。
问了陈圆圆意见,熟料这女子心向大秦,就劝吴三桂接受大秦条件,去除周王封号,退出云贵两省。最好自个儿绑了,解往京师,说负荆请罪,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如执迷不悟,执意造反,只有兵败身死、全家不保云云!吴三桂气急败坏,骂了句:“妇人之见”,陈圆圆苦劝,吴三桂如何听得进去,所以闹了个不欢而散。
吴三桂不知,他底下部众,实际上对他所作所为,多心存不满,又对于大秦重兵压境,没有了抵抗的底气。所以表面上还装作替吴三桂献计献策,暗地里都千方百计寻求途径,考虑起自身退路来。只有方光琛、王屏藩、马宝等死忠,犹自还在信心满满,鼓动吴三桂引兵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