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绛紫色之城
第384章 绛紫色之城
正值清晨,一轮耀日从海面上升起,将泛着细浪的爱琴海染成金色,凉爽的海风拂面而来,令人感到分外舒适。
靠近河流入海口的小城风景优美,由于人口不多,这里尚未遭受资本主义的“异化”,居民们以农耕和打鱼为业,生活过得还算不错,没有难闻的煤烟,没有横流的污水,乡村风景与海洋风光交相辉映,城市旁边的古代建筑遗迹则为其增添了不少人文气息。
有些堵塞的河道旁,萨拉森奴隶正在监工的鞭笞下搬运着泥土,扩宽着河道,这些河泥堆在岸边,村民们十分高兴地聚在这里,用箩筐将富含养料的河泥搬进自己的农田。
城市旁边的小山上,一座精制美观的大教堂正在修建之中,工程师们将古老遗迹与现代建筑巧妙结合了起来,直接使用了老祖宗留下来的地基和廊柱,建筑风格也极力向古代遗迹靠拢。
由于上级给出的施工时间太短,工程队的每个人都铆足了劲,大量的萨拉森奴隶将石头和木头搬上小山,大量的马车载着建筑材料,在新修建的道路上极速奔驰。
已经修建好的几面墙壁上,一些艺术家正在为教堂绘制马赛克画,从临近乡村赶来的朝圣者满眼尊敬地看着逐渐成型的人像,不断在胸前画着十字。
市政厅的天台上,以撒晒着太阳,喝着咖啡,舒缓着疲惫的身心,以最好的状态迎接一天的工作。
这几个月里,以撒在安纳托利亚的三个行省马不停蹄地四处奔波,过于混乱的高原内陆的确是没敢去,但爱琴海与黑海沿岸的各大城市大多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除了常规的接见地方势力,考察发展状况,摸排吏治情况和约谈政府官员之类的杂事,以撒还根据地方特色,为每一座大城市安排了一些重点发展项目,比如特拉比松的高端坚果加工业,里泽城的茶叶种植业,锡诺普的商品转运业,萨卡里亚的矿产开采业和士麦那,艾登等城的羊毛纺织业,在这其中,茶叶种植与羊毛纺织当然是重中之重,这是真正能挣大钱的产业。
接着,以撒也为一些过去十分繁华,但现在稍显落寞的城市制定了恢复计划,比如正在陶瓷制造上开足马力的尼西亚城和已经勘探出一片小煤田的马尼萨城。
在教育上,以撒也和几个大城市的地方政府进行商谈,规划了三所专业技术学院,三所专业技术学院分别位于尼西亚,士麦那和艾登,主要培养陶瓷工匠和纺织工匠,规模都不大,每年招收一百余人,分两年培养,培养期间能够以学徒工的身份跟随工坊中的老师傅进行实习,部分已经在工坊中找到工作的学徒生也可以报名参加技术培训。
这些专业技术不需要识字,门槛相对较低,学院会与资本家们进行商谈,由愿意投资的资本家提供一部分教学资金,学徒们毕业之后,这些参与培养的资本家也能得到高级工匠的优先招募权,从学习到工作,一条龙服务,全部都被安排得十分明白。
在这个时候,高级技术工匠十分稀缺,技术出众的人才是每一个工坊主的宝贝,基本不存在什么剥削和压榨,这些都是针对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萨拉森奴隶的。
当然,即使有资本家的投资,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技术学院依然让以撒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但他并不后悔,反而十分高兴。
本来就是通过残酷的殖民剥削挣来的钱,用在老百姓身上才算是正道。
以撒对专业技术一向非常重视,提高高级工匠的社会地位也是他一直在做的事,他的目标是尽可能地把东罗马帝国的工匠培养体系向后世的德意志学徒体系上靠拢,采用“双元制”,校企联合办学,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技术水平。
学习专业技术来成为工匠没什么丢人的,学习文史政法从而进入政府也没什么好显摆的,都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罢了,以撒的帝国政府虽然经历多次扩充,但大多数扩编岗位都只是中下级办事员,政府权力依然受到制约,政府官员的社会地位也没有从前几百年前那么高高在上。
除此之外,以撒还把自己在尼西亚湖畔的一座庄园捐给了帝国教育部,要求他们将其改建为帝国矿业大学,同时在大学中成立帝国矿物研究所,负责研究各种矿石的利用价值,开采方法和冶炼工序。
以撒给这所大学的前期经费十分充足,还将帝国矿物勘探局也迁了过来,专门命他们针对安纳托利亚的各种矿产展开最新研究。
安纳托利亚位于火山地震带上,矿产自然不缺,但由于地处高原丘陵,开采难度和勘探难度都较大,部分内陆矿产运输成本高昂,的确没有英格兰和德意志那么好的条件,大型优质浅层煤田一块都没有,帕夫拉戈尼亚和马尼萨城的确存在煤矿资源,但基本只够当地消耗,想要大量出口其他城市还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安纳托利亚也并非没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比如储量较多且易于开采的铬矿资源,比如颇具战略价值的稀土资源。
当然,稀土资源只有在二十一世纪才能大放异彩,暂时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废石。
至于铬矿,安纳托利亚的铬矿在品相和储量上都不错,但依旧没能在原时空中占据主要市场——南非的铬矿储备占到了全世界的百分之四十。
但是,正因为安纳托利亚的铬矿埋藏较浅而品相优秀,以撒或许能够提前将其发现出来,将其使用到钢铁生产中,提高钢铁的强度与抗腐蚀性。
原时空中,铬单质要等到18世纪才会被法国科学家从铬铅矿中提炼出来,实际上是走了弯路,因为铬铅矿的主要用途压根就不是炼铬,而是因其鲜艳的颜色成为了染料或装饰品,后人炼铬都会采用更加方便的铬铁矿。
即使安纳托利亚的铬铁矿相当优良,想要提炼铬单质依旧十分困难,但以撒完全可以不提取铬单质,仅用中间产物来作为冶铁添加剂,实现性能提升。
至于铬单质镀层,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是根本不可能的。
人类对于铬的利用似乎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在先秦时代貌似就能够将含铬镀层添加到青铜器上,最著名的含铬产物就属那柄两千五百年不朽的越王勾践剑,但到底是怎么实现提取和加工的,后人还没彻底弄懂,以撒自然也不清楚。
“铬”是一个希腊语单词,本意是“绚丽的颜色”,不少铬盐都具有相当惊艳的色彩和纹,在发掘铬矿的同时,人们或许还会发现一些伴生宝石矿,就算对于铬铁矿的研究暂时没能取得成果,这些被以撒“哄骗着”投资开采的资本家也能挣点小钱。
再者,铬铁矿的伴生矿物中,有一种名为蛇纹石的矿石,因为其繁复的纹也有一些工艺品价值,但最主要的化工用途还是通过加料煅烧来制取钙镁磷肥,在改良酸性土壤方面具有卓越效果。
相比于其他化肥,钙镁磷肥最大的好处便是原材料的简单易得,完全可以从自然界获取,连硫酸和盐酸这种初级化工产品都不需要,在获取到来自东方的焦炭技术和高炉技术后,东罗马帝国的冶炼炉已经完全可以提供煅烧所需的温度。
以撒将对于铬矿石的研究列为帝国矿业大学和矿物研究所的一级项目,还要求他们与皇家科学院的化学院院士进行联络,争取把这种安纳托利亚半岛上最具价值的矿物好好利用起来。
就算失败了也没有关系,他们的实验记录会拷贝保存在大皇宫的藏书馆中,前人的失败会成为后人通往成功的阶梯,趁着东罗马帝国国势正盛,这些暂时看不出多少成果的研究必须尽早开始,以免后人因为短浅的目光将其抛弃。
这些年来,以撒一直都在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让教会将探索科学解释为探索上帝的必经之路,每年都会撒下大量的金钱来支持那些看上去不切实际的梦想,只盼望着在自己溘然长逝之后,东罗马后人仍然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拥有领先时代的创新动力。
这些事情当然是很钱的,但以撒来钱的路子非常多,大不了再开着坚船利炮去找殖民地土著借一点,他们想必会同意的。
在安纳托利亚巡游一圈后,以撒收到了来自君士坦丁堡的信件,帝国政府已经通过了《朝圣经济法令》,皇太孙君士坦丁签上了自己的姓名,部分教士的反对影响不了大局,东正教会可不是天主教会,基本上就是东罗马帝国的一个特殊政府部门,最高决定权依旧掌控在皇帝手上。
鼓励宗教朝圣的建议最初由皇弟曼努埃尔提出,并最终获得了以撒的认可,由帝国政府代为颁布,政府官员将以撒原本计划的五大朝圣地改为七个,把保加利亚的里拉修道院和阿非利加的迦太基城添加进来,实现一种“平衡”,没有让所有朝圣地都处于希腊裔罗马人的掌控下。
以撒猜测,这可能与政府内部的党派斗争有关,不过他也无所谓,这是正常现象。
随后,皇弟曼努埃尔的信也寄到了以撒这里,他在信上先是称赞了巴西尔的博学多才,然后又称赞了东罗马政府在朝圣经济法案上的高效率,最后才表明了自己的要求,想用最低价格订购东罗马造船厂的远洋舰船,想招募航海学校的毕业生,继续开拓他的乌拉圭殖民地。
对于他的请求,以撒自然全盘答应,让这位颇有手腕的兄弟将精力放在大航海上当然是一件好事。
塞尔维亚本身不具备开展大航海的资质,没有充足水手,没有优良港湾,没有航海传统,没有造船工业,只是因为曼努埃尔执念太深,又通过自己的努力励精图治,这才让塞尔维亚拿到了一张最低等级的船票,他们要是真想加入瓜分世界的盛宴,只能托庇在东罗马帝国的旗帜下。
塞尔维亚的贵族和商人在殖民地利益越大,对东罗马航线依赖越深,塞尔维亚就越不容易反叛,就算君主想造反,他们也得掂量一下航路断绝后带来的大量损失。
从长远上来看,通过经济和资本实现同化与控制,远比强行征服要更加高明。
就目前这个阶段来说,塞尔维亚已经基本上接入了东罗马帝国的贸易网络和资本市场,曼努埃尔的集权行动的确让以撒有些惊讶,但也仅限于此,他的资金来源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皇室公司的分红,塞尔维亚的商人和贵族也积极参与东罗马金融市场,这层利益纽带会随着资本市场的膨胀而更加稳固,双方交恶的可能性不大,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却十分可观。
天台上,以撒站起身,望向小山上的建筑工地。
这座城市名叫以弗所,安纳托利亚千年名城,君士坦丁堡牧首区钦定的七大朝圣地之一,以撒这次来到这里,正是为了为以弗所的复兴工程和朝圣事业提供一些指导。
以弗所城位于安纳托利亚西部,北边是士麦那,南边则是大门德雷斯河岸的瑟凯和艾登,临近巴因德尔河出海口,距离爱琴海仅有不到一公里的河道,交通状况和地理位置均十分优良。
在很久以前,以弗所还不像今天这般衰败,阿尔忒弥斯神庙在这里矗立,早期基督教在这里传播,作为《圣经》上留有大名的城市,以弗所在古罗马时期一度成为全国第二大都市,哪怕东西分治,君士坦丁堡崛起后,以弗所依然是东罗马帝国排名前五的大城市。
当以弗所城叱咤爱琴海的时候,君士坦丁堡和帖撒罗尼迦都还只是不起眼的小城邦罢了。
可是,君士坦丁堡,士麦那和帖撒罗尼迦的先后崛起让以弗所的贸易份额大大减少,时不时爆发的地震让城市几度毁坏,巴因德尔河的河道淤积也让以弗所赖以生存的海洋贸易愈发难行,种种因素下,以弗所早在几百年前便显现出衰落的迹象,突厥人在安纳托利亚上的扩张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截止到15世纪末期,以弗所已经沦为了一座小乡镇。
原时空中,以弗所城将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日复一日地衰败下去,直到最终惨遭遗弃。
对于以撒来说,以弗所无疑是东罗马人民的文化瑰宝,一片一片的古建筑遗迹无不记载着古希腊,古罗马和早期基督教的光辉历史,本身也并非像特洛伊古城那样无药可救,如果任其荒废,简直太过可惜。
为了挽救以弗所古城,以撒命人制定了以弗所复兴计划,将会从三个方面改善城市状况,不求恢复过往繁荣,至少也不能随意荒废。
第一,解决交通问题,为了让以弗所城重新联通海洋,以撒命令亚细亚行省的地方官员征调奴隶,开掘水道,让巴因德尔河重新成为以弗所与爱琴海之间的优良水道,让商品交换变得更加便捷。
当然,巴因德尔河并非大河,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小船的确能够从海上通过河流抵达城市,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舰船变得越来越大,商人们不怎么愿意冒着搁浅的风险驶入巴因德尔河,不太愿意停靠在以弗所的内河港口中,哪怕以撒成功开掘河道,巴因德尔河还是只能供小船通航,以弗所的竞争力还是远远不如士麦那这种完完全全的沿海城市。
有时候,短短的一公里往往就决定了城市的命运。
但是,以撒也不是没有办法,他直接将巴因德尔河入海口的一座奥斯曼时期的海港小镇划入以弗所的控制范围中,逐渐将以弗所旧城的大部分人口和产业搬迁过来,实现“腾笼换鸟”。
这样一来,以弗所重新出现在了地图上,新城区依然可以从事海洋贸易,旧城区则可以通过文化产业与宗教产业吸引人口,由于距离很近,随着城市的发展,两片城区终将连成一体,以弗所城也就实现了复兴。
第二,吸引人口,以弗所城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是早期基督教最著名的几座城市之一,据说还是使徒约翰整理文件的地方和圣母玛利亚最后生活过的地方。
以撒直接让教会肯定了这些说法,出资重修以弗所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还决定将自己从收藏家手中买来的《以弗所书》的西奈抄本存放在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中,允许朝圣者参观,并在各大报纸上大力宣传。
至于圣母玛利亚到底是不是在这里去世的,西奈抄本到底是不是原件,这根本就不重要。
但是,仅有这两点是完全不够的,以弗所城在海洋贸易上已经不是士麦那的对手了,哪怕依靠宗教朝圣也很难恢复过往荣光,必须为其寻找一个特色产业。
于是,以撒命人翻遍古籍,再结合现实需求,总算为以弗所城找到了出路。
想到这里,以撒将咖啡一饮而尽,走下市政厅,冲侍卫吩咐几声,翻身上马,向海边的以弗所新城区走去。
不到一公里的距离转眼即过,眼前的港口小镇虽然并不繁荣,但却十分安宁。
绕过主要街道,以撒来到一片远离镇中心的房屋,房屋不远处的海面上有着为数不少的浅海暗礁,一些渔民在暗礁旁建造渔排,养殖生蚝,鲍鱼以及各种可食用贝类。
海产品的养殖业很早便已经出现,相关技术不算成熟,但已经完全够用,在十五世纪末,最著名的海产品养殖基地是位于法兰西的康卡勒小镇,这里的渔民每年会为巴黎城提供大量的新鲜生蚝,甚至能够得到国王的青睐。
天气十分晴朗,从高处向海面望去,以撒隐隐还能看到一些陆地的轮廓,那是东爱琴海诸岛,距离以弗所城很近。
走近房屋,以撒立马闻到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恶臭,就像是腐烂的动物尸体。
见以撒到来,负责人立马跑来迎接,以撒挥手阻止了他的发言,来到位于正中央的大工坊门边,静静观看。
工坊分为四个部分,前三部之间存在高度差,中间用一条斜面滑道作为连接。
第一部的工人会用铁签取出海螺肉,扔掉海螺壳,将大量的螺肉装进竹篮里,顺着滑道传递给第二部的工人。
第二部的工人则负责将螺肉进行下一步的加工,但令人疑惑的是,他们仅仅用薄刀片取下了海螺的腺体,将其他的部位通通扔进木桶,弃之不用。
接下来,第三部的工人也会通过滑道接收上一部工人的劳动成果,他们则会将这些腺体上秤称重,进行标准化等分,然后放入装有盐水的铅罐中,慢火熬煮。
第四部则是位于空地上的大晒场,这里负责将熬煮完毕的海螺腺体进行最后的晾晒,神奇的是,这些原先还平平无奇的软体,竟然展露出了瑰丽的绛紫色。
这是骨螺腺体,这座工坊,则是以撒专门设置的骨螺紫提炼坊。
罗马帝国嗜好紫色,这种不易掉色而鲜艳绚烂的骨螺紫更是被不少皇帝视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禁止他人私自使用,狄奥多拉皇后的那句“紫袍是最美丽的裹尸布”至今还镌刻在不少人的心中。
当然,罗马皇帝的禁令并没有为百姓带来多大困扰,因为骨螺紫实在是太贵了,就算没有禁令,平民百姓也根本负担不起。
地中海沿海的浅海暗礁多产染料骨螺,但一只染料骨螺能够提取出的紫色染料极其稀少,加之工艺繁琐,损耗率高,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古典时代的罗马人已经发明出了骨螺养殖法,但人工养殖的骨螺成长周期很长,很容易不明不白地死去,养殖成本同样高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撒下了不少功夫。
“陛下,您觉得如何?”
负责人恭敬地看向以撒。
“我们这座染料提取坊已经基本走上了正轨,您提供的这些方法都很管用,通过滑道和定量称重来提高效率,通过大规模统一提取来平摊人工成本。”
“现在,每个工人只需要完成自己的那一份工作,压根不需要在乎其他工序,这让我们的提取速度大大加快。”
“嗯,很好,一点小改进罢了。”
以撒点点头。
“提取方面我不怎么担心,骨螺来源呢?”
“陛下,骨螺的来源主要有两个。”
负责人说道。
“第一个还是您提供的办法,第二则是通过收购。”
“以弗所附近多岛屿暗礁,骨螺数量不少,有些渔民会专门捕捞,有些孩子也会通过捡拾骨螺来挣些零用钱,我们有自己的船只,每隔一段时间会在附近的岛屿上收购渔民们捞上来的骨螺,运到这里集中加工。”
以撒思索着,没有说话。
他所提供的方法其实也比较简单,直接放弃了难度过高的人工养殖,而是命人寻找骨螺最爱吃的其他贝类,在近海渔排上进行放养,为骨螺提供充足的粮食和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自动爬到渔排上来。
但是,这种方法终究还是不保险,时间一长,一片海域的骨螺就会被捕捞殆尽。
这并不是空口凭说,原时空中的21世纪,染料骨螺的数量已经十分稀少,不少海域已经看不见它们的身影。
不久前,以撒取消了关于骨螺紫的限制,一切东罗马公民都有资格穿戴骨螺紫染色的衣服,只要不是故意模仿皇室穿着就行,在他心里,皇帝的权威不需要一件亮丽的衣服进行维持。
在此背景下,骨螺紫很快便会成为达官贵人们趋之若鹜的名贵商品,这种美丽的生物很快便会卷入资本的饕餮盛宴,发展的确是得发展,但关于骨螺捕捞的限制法案必须早日颁布,这是为了后世子孙。
“以弗所的市民有没有对你们这种工坊模式产生兴趣,有没有人愿意开设自己的骨螺紫提取工坊?”
以撒看向负责人。
“呃……陛下,以弗所人大多都是农民和渔民,对这些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有限,暂时没有。”
负责人尴尬地说。
“但是,一些资本家倒是过来看过,一些人对您提出的滑道传送模式啧啧称奇,另一些人则对骨螺紫提取有些兴趣,他们或许会把工坊开到这里。”
“好吧,暂时就先这样,这种事情是急不得的。”
“以后,骨螺紫提取业或许能够成为以弗所新城区的支柱产业。”
以撒说完,将目光转向忙碌的工人们。
这是以撒个人开设的皇室产业,这些工人都是刚来东罗马帝国的外国人,暂时享受永久居留权,以撒通过开设大量工坊的方法为他们提供还算不错的工作,将他们纳入东罗马帝国的社会体系之中。
等三年时间一到,这些人基本上也学会了最简单的希腊语,也许还攒着这几年的工资,无论是继续打工还是自己创业,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
这些工人神情不错,面色红润,虽然忍受着提取坊的恶臭,但眼中还是充斥着对未来的向往。
以撒微微颔首,翻身上马,冲负责人吩咐几句,决定就此离开这座或许能依靠骨螺紫提取业重现往日光辉的千年古城。
“陛下,现在去什么地方?”
侍卫长靠了过来。
“我得去找马车夫,制定接下来的巡游计划。”
“不必,该看的都看完了,该管的也管够了,我还比较满意。”
以撒笑了笑。
“回去吧,奥林匹斯大教堂快要完工了,前期的几场足球赛成功活跃了气氛,第一届奥林匹斯运动会即将正式举行,我必须得去主持典礼。”
“到时候,除了各个行省外,总督区,殖民地,自由市和附属国都会派来自己的代表团,这可是一场真正的盛会,我们必须展现出最好的一面!”
……
1477年9月20日,在完成骨螺紫提取业的一些安排后,东罗马皇帝以撒结束了安纳托利亚的巡游,乘坐舰船回归君士坦丁堡,准备用一场国际性盛会宣告东罗马黄金盛世的正式来临。
(本章完)
正值清晨,一轮耀日从海面上升起,将泛着细浪的爱琴海染成金色,凉爽的海风拂面而来,令人感到分外舒适。
靠近河流入海口的小城风景优美,由于人口不多,这里尚未遭受资本主义的“异化”,居民们以农耕和打鱼为业,生活过得还算不错,没有难闻的煤烟,没有横流的污水,乡村风景与海洋风光交相辉映,城市旁边的古代建筑遗迹则为其增添了不少人文气息。
有些堵塞的河道旁,萨拉森奴隶正在监工的鞭笞下搬运着泥土,扩宽着河道,这些河泥堆在岸边,村民们十分高兴地聚在这里,用箩筐将富含养料的河泥搬进自己的农田。
城市旁边的小山上,一座精制美观的大教堂正在修建之中,工程师们将古老遗迹与现代建筑巧妙结合了起来,直接使用了老祖宗留下来的地基和廊柱,建筑风格也极力向古代遗迹靠拢。
由于上级给出的施工时间太短,工程队的每个人都铆足了劲,大量的萨拉森奴隶将石头和木头搬上小山,大量的马车载着建筑材料,在新修建的道路上极速奔驰。
已经修建好的几面墙壁上,一些艺术家正在为教堂绘制马赛克画,从临近乡村赶来的朝圣者满眼尊敬地看着逐渐成型的人像,不断在胸前画着十字。
市政厅的天台上,以撒晒着太阳,喝着咖啡,舒缓着疲惫的身心,以最好的状态迎接一天的工作。
这几个月里,以撒在安纳托利亚的三个行省马不停蹄地四处奔波,过于混乱的高原内陆的确是没敢去,但爱琴海与黑海沿岸的各大城市大多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除了常规的接见地方势力,考察发展状况,摸排吏治情况和约谈政府官员之类的杂事,以撒还根据地方特色,为每一座大城市安排了一些重点发展项目,比如特拉比松的高端坚果加工业,里泽城的茶叶种植业,锡诺普的商品转运业,萨卡里亚的矿产开采业和士麦那,艾登等城的羊毛纺织业,在这其中,茶叶种植与羊毛纺织当然是重中之重,这是真正能挣大钱的产业。
接着,以撒也为一些过去十分繁华,但现在稍显落寞的城市制定了恢复计划,比如正在陶瓷制造上开足马力的尼西亚城和已经勘探出一片小煤田的马尼萨城。
在教育上,以撒也和几个大城市的地方政府进行商谈,规划了三所专业技术学院,三所专业技术学院分别位于尼西亚,士麦那和艾登,主要培养陶瓷工匠和纺织工匠,规模都不大,每年招收一百余人,分两年培养,培养期间能够以学徒工的身份跟随工坊中的老师傅进行实习,部分已经在工坊中找到工作的学徒生也可以报名参加技术培训。
这些专业技术不需要识字,门槛相对较低,学院会与资本家们进行商谈,由愿意投资的资本家提供一部分教学资金,学徒们毕业之后,这些参与培养的资本家也能得到高级工匠的优先招募权,从学习到工作,一条龙服务,全部都被安排得十分明白。
在这个时候,高级技术工匠十分稀缺,技术出众的人才是每一个工坊主的宝贝,基本不存在什么剥削和压榨,这些都是针对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萨拉森奴隶的。
当然,即使有资本家的投资,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技术学院依然让以撒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但他并不后悔,反而十分高兴。
本来就是通过残酷的殖民剥削挣来的钱,用在老百姓身上才算是正道。
以撒对专业技术一向非常重视,提高高级工匠的社会地位也是他一直在做的事,他的目标是尽可能地把东罗马帝国的工匠培养体系向后世的德意志学徒体系上靠拢,采用“双元制”,校企联合办学,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技术水平。
学习专业技术来成为工匠没什么丢人的,学习文史政法从而进入政府也没什么好显摆的,都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罢了,以撒的帝国政府虽然经历多次扩充,但大多数扩编岗位都只是中下级办事员,政府权力依然受到制约,政府官员的社会地位也没有从前几百年前那么高高在上。
除此之外,以撒还把自己在尼西亚湖畔的一座庄园捐给了帝国教育部,要求他们将其改建为帝国矿业大学,同时在大学中成立帝国矿物研究所,负责研究各种矿石的利用价值,开采方法和冶炼工序。
以撒给这所大学的前期经费十分充足,还将帝国矿物勘探局也迁了过来,专门命他们针对安纳托利亚的各种矿产展开最新研究。
安纳托利亚位于火山地震带上,矿产自然不缺,但由于地处高原丘陵,开采难度和勘探难度都较大,部分内陆矿产运输成本高昂,的确没有英格兰和德意志那么好的条件,大型优质浅层煤田一块都没有,帕夫拉戈尼亚和马尼萨城的确存在煤矿资源,但基本只够当地消耗,想要大量出口其他城市还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安纳托利亚也并非没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比如储量较多且易于开采的铬矿资源,比如颇具战略价值的稀土资源。
当然,稀土资源只有在二十一世纪才能大放异彩,暂时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废石。
至于铬矿,安纳托利亚的铬矿在品相和储量上都不错,但依旧没能在原时空中占据主要市场——南非的铬矿储备占到了全世界的百分之四十。
但是,正因为安纳托利亚的铬矿埋藏较浅而品相优秀,以撒或许能够提前将其发现出来,将其使用到钢铁生产中,提高钢铁的强度与抗腐蚀性。
原时空中,铬单质要等到18世纪才会被法国科学家从铬铅矿中提炼出来,实际上是走了弯路,因为铬铅矿的主要用途压根就不是炼铬,而是因其鲜艳的颜色成为了染料或装饰品,后人炼铬都会采用更加方便的铬铁矿。
即使安纳托利亚的铬铁矿相当优良,想要提炼铬单质依旧十分困难,但以撒完全可以不提取铬单质,仅用中间产物来作为冶铁添加剂,实现性能提升。
至于铬单质镀层,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是根本不可能的。
人类对于铬的利用似乎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在先秦时代貌似就能够将含铬镀层添加到青铜器上,最著名的含铬产物就属那柄两千五百年不朽的越王勾践剑,但到底是怎么实现提取和加工的,后人还没彻底弄懂,以撒自然也不清楚。
“铬”是一个希腊语单词,本意是“绚丽的颜色”,不少铬盐都具有相当惊艳的色彩和纹,在发掘铬矿的同时,人们或许还会发现一些伴生宝石矿,就算对于铬铁矿的研究暂时没能取得成果,这些被以撒“哄骗着”投资开采的资本家也能挣点小钱。
再者,铬铁矿的伴生矿物中,有一种名为蛇纹石的矿石,因为其繁复的纹也有一些工艺品价值,但最主要的化工用途还是通过加料煅烧来制取钙镁磷肥,在改良酸性土壤方面具有卓越效果。
相比于其他化肥,钙镁磷肥最大的好处便是原材料的简单易得,完全可以从自然界获取,连硫酸和盐酸这种初级化工产品都不需要,在获取到来自东方的焦炭技术和高炉技术后,东罗马帝国的冶炼炉已经完全可以提供煅烧所需的温度。
以撒将对于铬矿石的研究列为帝国矿业大学和矿物研究所的一级项目,还要求他们与皇家科学院的化学院院士进行联络,争取把这种安纳托利亚半岛上最具价值的矿物好好利用起来。
就算失败了也没有关系,他们的实验记录会拷贝保存在大皇宫的藏书馆中,前人的失败会成为后人通往成功的阶梯,趁着东罗马帝国国势正盛,这些暂时看不出多少成果的研究必须尽早开始,以免后人因为短浅的目光将其抛弃。
这些年来,以撒一直都在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让教会将探索科学解释为探索上帝的必经之路,每年都会撒下大量的金钱来支持那些看上去不切实际的梦想,只盼望着在自己溘然长逝之后,东罗马后人仍然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拥有领先时代的创新动力。
这些事情当然是很钱的,但以撒来钱的路子非常多,大不了再开着坚船利炮去找殖民地土著借一点,他们想必会同意的。
在安纳托利亚巡游一圈后,以撒收到了来自君士坦丁堡的信件,帝国政府已经通过了《朝圣经济法令》,皇太孙君士坦丁签上了自己的姓名,部分教士的反对影响不了大局,东正教会可不是天主教会,基本上就是东罗马帝国的一个特殊政府部门,最高决定权依旧掌控在皇帝手上。
鼓励宗教朝圣的建议最初由皇弟曼努埃尔提出,并最终获得了以撒的认可,由帝国政府代为颁布,政府官员将以撒原本计划的五大朝圣地改为七个,把保加利亚的里拉修道院和阿非利加的迦太基城添加进来,实现一种“平衡”,没有让所有朝圣地都处于希腊裔罗马人的掌控下。
以撒猜测,这可能与政府内部的党派斗争有关,不过他也无所谓,这是正常现象。
随后,皇弟曼努埃尔的信也寄到了以撒这里,他在信上先是称赞了巴西尔的博学多才,然后又称赞了东罗马政府在朝圣经济法案上的高效率,最后才表明了自己的要求,想用最低价格订购东罗马造船厂的远洋舰船,想招募航海学校的毕业生,继续开拓他的乌拉圭殖民地。
对于他的请求,以撒自然全盘答应,让这位颇有手腕的兄弟将精力放在大航海上当然是一件好事。
塞尔维亚本身不具备开展大航海的资质,没有充足水手,没有优良港湾,没有航海传统,没有造船工业,只是因为曼努埃尔执念太深,又通过自己的努力励精图治,这才让塞尔维亚拿到了一张最低等级的船票,他们要是真想加入瓜分世界的盛宴,只能托庇在东罗马帝国的旗帜下。
塞尔维亚的贵族和商人在殖民地利益越大,对东罗马航线依赖越深,塞尔维亚就越不容易反叛,就算君主想造反,他们也得掂量一下航路断绝后带来的大量损失。
从长远上来看,通过经济和资本实现同化与控制,远比强行征服要更加高明。
就目前这个阶段来说,塞尔维亚已经基本上接入了东罗马帝国的贸易网络和资本市场,曼努埃尔的集权行动的确让以撒有些惊讶,但也仅限于此,他的资金来源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皇室公司的分红,塞尔维亚的商人和贵族也积极参与东罗马金融市场,这层利益纽带会随着资本市场的膨胀而更加稳固,双方交恶的可能性不大,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却十分可观。
天台上,以撒站起身,望向小山上的建筑工地。
这座城市名叫以弗所,安纳托利亚千年名城,君士坦丁堡牧首区钦定的七大朝圣地之一,以撒这次来到这里,正是为了为以弗所的复兴工程和朝圣事业提供一些指导。
以弗所城位于安纳托利亚西部,北边是士麦那,南边则是大门德雷斯河岸的瑟凯和艾登,临近巴因德尔河出海口,距离爱琴海仅有不到一公里的河道,交通状况和地理位置均十分优良。
在很久以前,以弗所还不像今天这般衰败,阿尔忒弥斯神庙在这里矗立,早期基督教在这里传播,作为《圣经》上留有大名的城市,以弗所在古罗马时期一度成为全国第二大都市,哪怕东西分治,君士坦丁堡崛起后,以弗所依然是东罗马帝国排名前五的大城市。
当以弗所城叱咤爱琴海的时候,君士坦丁堡和帖撒罗尼迦都还只是不起眼的小城邦罢了。
可是,君士坦丁堡,士麦那和帖撒罗尼迦的先后崛起让以弗所的贸易份额大大减少,时不时爆发的地震让城市几度毁坏,巴因德尔河的河道淤积也让以弗所赖以生存的海洋贸易愈发难行,种种因素下,以弗所早在几百年前便显现出衰落的迹象,突厥人在安纳托利亚上的扩张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截止到15世纪末期,以弗所已经沦为了一座小乡镇。
原时空中,以弗所城将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日复一日地衰败下去,直到最终惨遭遗弃。
对于以撒来说,以弗所无疑是东罗马人民的文化瑰宝,一片一片的古建筑遗迹无不记载着古希腊,古罗马和早期基督教的光辉历史,本身也并非像特洛伊古城那样无药可救,如果任其荒废,简直太过可惜。
为了挽救以弗所古城,以撒命人制定了以弗所复兴计划,将会从三个方面改善城市状况,不求恢复过往繁荣,至少也不能随意荒废。
第一,解决交通问题,为了让以弗所城重新联通海洋,以撒命令亚细亚行省的地方官员征调奴隶,开掘水道,让巴因德尔河重新成为以弗所与爱琴海之间的优良水道,让商品交换变得更加便捷。
当然,巴因德尔河并非大河,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小船的确能够从海上通过河流抵达城市,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舰船变得越来越大,商人们不怎么愿意冒着搁浅的风险驶入巴因德尔河,不太愿意停靠在以弗所的内河港口中,哪怕以撒成功开掘河道,巴因德尔河还是只能供小船通航,以弗所的竞争力还是远远不如士麦那这种完完全全的沿海城市。
有时候,短短的一公里往往就决定了城市的命运。
但是,以撒也不是没有办法,他直接将巴因德尔河入海口的一座奥斯曼时期的海港小镇划入以弗所的控制范围中,逐渐将以弗所旧城的大部分人口和产业搬迁过来,实现“腾笼换鸟”。
这样一来,以弗所重新出现在了地图上,新城区依然可以从事海洋贸易,旧城区则可以通过文化产业与宗教产业吸引人口,由于距离很近,随着城市的发展,两片城区终将连成一体,以弗所城也就实现了复兴。
第二,吸引人口,以弗所城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是早期基督教最著名的几座城市之一,据说还是使徒约翰整理文件的地方和圣母玛利亚最后生活过的地方。
以撒直接让教会肯定了这些说法,出资重修以弗所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还决定将自己从收藏家手中买来的《以弗所书》的西奈抄本存放在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中,允许朝圣者参观,并在各大报纸上大力宣传。
至于圣母玛利亚到底是不是在这里去世的,西奈抄本到底是不是原件,这根本就不重要。
但是,仅有这两点是完全不够的,以弗所城在海洋贸易上已经不是士麦那的对手了,哪怕依靠宗教朝圣也很难恢复过往荣光,必须为其寻找一个特色产业。
于是,以撒命人翻遍古籍,再结合现实需求,总算为以弗所城找到了出路。
想到这里,以撒将咖啡一饮而尽,走下市政厅,冲侍卫吩咐几声,翻身上马,向海边的以弗所新城区走去。
不到一公里的距离转眼即过,眼前的港口小镇虽然并不繁荣,但却十分安宁。
绕过主要街道,以撒来到一片远离镇中心的房屋,房屋不远处的海面上有着为数不少的浅海暗礁,一些渔民在暗礁旁建造渔排,养殖生蚝,鲍鱼以及各种可食用贝类。
海产品的养殖业很早便已经出现,相关技术不算成熟,但已经完全够用,在十五世纪末,最著名的海产品养殖基地是位于法兰西的康卡勒小镇,这里的渔民每年会为巴黎城提供大量的新鲜生蚝,甚至能够得到国王的青睐。
天气十分晴朗,从高处向海面望去,以撒隐隐还能看到一些陆地的轮廓,那是东爱琴海诸岛,距离以弗所城很近。
走近房屋,以撒立马闻到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恶臭,就像是腐烂的动物尸体。
见以撒到来,负责人立马跑来迎接,以撒挥手阻止了他的发言,来到位于正中央的大工坊门边,静静观看。
工坊分为四个部分,前三部之间存在高度差,中间用一条斜面滑道作为连接。
第一部的工人会用铁签取出海螺肉,扔掉海螺壳,将大量的螺肉装进竹篮里,顺着滑道传递给第二部的工人。
第二部的工人则负责将螺肉进行下一步的加工,但令人疑惑的是,他们仅仅用薄刀片取下了海螺的腺体,将其他的部位通通扔进木桶,弃之不用。
接下来,第三部的工人也会通过滑道接收上一部工人的劳动成果,他们则会将这些腺体上秤称重,进行标准化等分,然后放入装有盐水的铅罐中,慢火熬煮。
第四部则是位于空地上的大晒场,这里负责将熬煮完毕的海螺腺体进行最后的晾晒,神奇的是,这些原先还平平无奇的软体,竟然展露出了瑰丽的绛紫色。
这是骨螺腺体,这座工坊,则是以撒专门设置的骨螺紫提炼坊。
罗马帝国嗜好紫色,这种不易掉色而鲜艳绚烂的骨螺紫更是被不少皇帝视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禁止他人私自使用,狄奥多拉皇后的那句“紫袍是最美丽的裹尸布”至今还镌刻在不少人的心中。
当然,罗马皇帝的禁令并没有为百姓带来多大困扰,因为骨螺紫实在是太贵了,就算没有禁令,平民百姓也根本负担不起。
地中海沿海的浅海暗礁多产染料骨螺,但一只染料骨螺能够提取出的紫色染料极其稀少,加之工艺繁琐,损耗率高,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古典时代的罗马人已经发明出了骨螺养殖法,但人工养殖的骨螺成长周期很长,很容易不明不白地死去,养殖成本同样高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撒下了不少功夫。
“陛下,您觉得如何?”
负责人恭敬地看向以撒。
“我们这座染料提取坊已经基本走上了正轨,您提供的这些方法都很管用,通过滑道和定量称重来提高效率,通过大规模统一提取来平摊人工成本。”
“现在,每个工人只需要完成自己的那一份工作,压根不需要在乎其他工序,这让我们的提取速度大大加快。”
“嗯,很好,一点小改进罢了。”
以撒点点头。
“提取方面我不怎么担心,骨螺来源呢?”
“陛下,骨螺的来源主要有两个。”
负责人说道。
“第一个还是您提供的办法,第二则是通过收购。”
“以弗所附近多岛屿暗礁,骨螺数量不少,有些渔民会专门捕捞,有些孩子也会通过捡拾骨螺来挣些零用钱,我们有自己的船只,每隔一段时间会在附近的岛屿上收购渔民们捞上来的骨螺,运到这里集中加工。”
以撒思索着,没有说话。
他所提供的方法其实也比较简单,直接放弃了难度过高的人工养殖,而是命人寻找骨螺最爱吃的其他贝类,在近海渔排上进行放养,为骨螺提供充足的粮食和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自动爬到渔排上来。
但是,这种方法终究还是不保险,时间一长,一片海域的骨螺就会被捕捞殆尽。
这并不是空口凭说,原时空中的21世纪,染料骨螺的数量已经十分稀少,不少海域已经看不见它们的身影。
不久前,以撒取消了关于骨螺紫的限制,一切东罗马公民都有资格穿戴骨螺紫染色的衣服,只要不是故意模仿皇室穿着就行,在他心里,皇帝的权威不需要一件亮丽的衣服进行维持。
在此背景下,骨螺紫很快便会成为达官贵人们趋之若鹜的名贵商品,这种美丽的生物很快便会卷入资本的饕餮盛宴,发展的确是得发展,但关于骨螺捕捞的限制法案必须早日颁布,这是为了后世子孙。
“以弗所的市民有没有对你们这种工坊模式产生兴趣,有没有人愿意开设自己的骨螺紫提取工坊?”
以撒看向负责人。
“呃……陛下,以弗所人大多都是农民和渔民,对这些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有限,暂时没有。”
负责人尴尬地说。
“但是,一些资本家倒是过来看过,一些人对您提出的滑道传送模式啧啧称奇,另一些人则对骨螺紫提取有些兴趣,他们或许会把工坊开到这里。”
“好吧,暂时就先这样,这种事情是急不得的。”
“以后,骨螺紫提取业或许能够成为以弗所新城区的支柱产业。”
以撒说完,将目光转向忙碌的工人们。
这是以撒个人开设的皇室产业,这些工人都是刚来东罗马帝国的外国人,暂时享受永久居留权,以撒通过开设大量工坊的方法为他们提供还算不错的工作,将他们纳入东罗马帝国的社会体系之中。
等三年时间一到,这些人基本上也学会了最简单的希腊语,也许还攒着这几年的工资,无论是继续打工还是自己创业,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
这些工人神情不错,面色红润,虽然忍受着提取坊的恶臭,但眼中还是充斥着对未来的向往。
以撒微微颔首,翻身上马,冲负责人吩咐几句,决定就此离开这座或许能依靠骨螺紫提取业重现往日光辉的千年古城。
“陛下,现在去什么地方?”
侍卫长靠了过来。
“我得去找马车夫,制定接下来的巡游计划。”
“不必,该看的都看完了,该管的也管够了,我还比较满意。”
以撒笑了笑。
“回去吧,奥林匹斯大教堂快要完工了,前期的几场足球赛成功活跃了气氛,第一届奥林匹斯运动会即将正式举行,我必须得去主持典礼。”
“到时候,除了各个行省外,总督区,殖民地,自由市和附属国都会派来自己的代表团,这可是一场真正的盛会,我们必须展现出最好的一面!”
……
1477年9月20日,在完成骨螺紫提取业的一些安排后,东罗马皇帝以撒结束了安纳托利亚的巡游,乘坐舰船回归君士坦丁堡,准备用一场国际性盛会宣告东罗马黄金盛世的正式来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