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优,此子如何?”
董卓稳坐于车驾之内,询问身边的文士。
“此子奸猾。”
文士名唤李儒,字文优,对于张辽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为何?”
“刺史大人巡视郡县,除了素有清流之名的浊臣之外,其余大多数人对刺史大人恭敬有加,多有奉承阿谀之词,生怕刺史大人对他们的考核评为下等,影响官职的升迁。”
李儒笑呵呵的道:“我从此子的身上感受不到真诚之意,似乎,对刺史大人的恭敬和奉承皆是糊弄之意居多,又似乎,他对刺史大人有一种好奇的诡异感觉,甚至有所轻视。”
李儒心智不凡,才思敏捷,又与太多的官吏和地主豪门有过来往,早就看透了官场之风,而他已经养成的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放在张辽的身上都不合适,这是让他奇怪的地方。
“文优多虑矣,不过,此子确实有复杂奇异之处,张氏其余族人皆显拘谨忐忑之意,唯有这位张家小郎谈吐自如,不受刺史官威的压迫,倒也是不凡。”
董卓不以为然的笑了笑,遂问道:“此子声称张家大朗有疾在身,又在等着我这位刺史大人出面安抚,我也不好托大,毕竟我们是客,不要给张氏族人留下一个恶客的名声。”
“刺史大人正在小睡,不论张家大朗是否真的有疾都不重要。”李儒目露凝思之态,带着丝丝试探之意道:“我倒要看一看,一介地方豪门,有何奇怪之处。”
“文优心中既然有疑,尽管去解惑即可,不用管我这个小睡之人。”董卓同意了李儒的目的。
李儒整了整衣袍,这才探身而出立在车夫之后。
张辽的目光当即从牛辅身上挪开,聚集在了不知道姓甚名谁的这位文士身上。
李儒俯视张辽,嘴角挂笑。
张辽倍感无奈的是,这位车夫也是一个秒人,驱赶着驽马很有节奏的缓步而行,不是太快也不是很慢,正好可以让张氏族人以快过正常步行的速度尾随在旁边。
似乎这样做,就是为了有意制造张氏族人乱糟糟的模样。
这个目的达到了,张辽不用多看也能够感受得出来,族人们快走也不是,疾走更不是,只能呼啦啦尾随在车驾之旁。
更让张辽咬牙的是,车夫突然之间加快一下速度,或者减缓一下车速,这一切都在无声无息当中进行,这让张氏族人不受控制的出现挤推现像。
连一个车夫都这么有眼力劲,将刺史大人的汉官威仪彰显无遗,在无形当中让上官之威碾压在他人的心头。
张辽心怀气愤,但也只能装作什么也不在意,甚至挤出了笑容主动拱手行礼道:“张家小郎,见过刺史大人。”
这个时候,他决定要装傻。
即便明明知道这位文士不是董卓,可还是故意要错认。
牛辅很好糊弄,即便对他言语轻视不屑一顾也自无大碍,可是,读书人哪里是那么容易欺骗的,牛辅可以相信兄长真的患了寒疾,可这位文士脸上挂着一副不怀好意的表情,一看就不是善茬,这让张辽心中的警惕大作。
同时,他的心底浮现出来了这样的一个想法,若是这位文士是姓李,或者姓贾当中的一人,恐怕今天有苦受了。
他暗暗觉得,对方若是执意追究的话,兄长患疾之说怕是能给家族带来足够的祸患。
张辽暗自责怪自己,为何要同意兄长患疾一事呢?
若是兄长在场,岂不是少了很多麻烦。
“在下李儒,刺史大人麾下属官功曹从事,见过张家小郎。”
李儒露出了如沐春风般的笑容,眼角却紧缩起来,满怀促狭的道:“小郎心中清楚,我不是董刺史,缘何要故意错认呢?纵观雁门郡之内,有个别的县尊认不出刺史大人我是知道的,但地方豪门消息灵通可没有一个人认错,你可是头一个认错刺史大人尊容的人。”
“哎呀,小子见识浅陋,未曾目睹过刺史大人的真容,竟然错认了,实在是罪过。”张辽急忙致歉,然后急切的问道:“敢问李功曹,刺史大人何在?”
询问要快,要给李儒解答的时间,不能将质问全部留给李儒,否则一味回答对方质问的话也太被动。
他不理睬李儒言语之中故意认错的话,这就是一个雷,只说是没有见过刺史大人真容这才认错,也有过问刺史大人为何不露面的质疑在其中。
地方豪门自然无人认错刺史大人,不说刺史大人的画像早就被众人熟记于心,就连刺史大人身边的大小属官也都一清二楚,这是大家立足的根本,生怕不知情的情况下开罪了上官。
即便在平常遇到了,也是礼遇有加,只要对方不泄露身份也会装作不知道,直到对方自报身份才会惊讶坐起。
“天冷寒冽,刺史大人正在小睡,嘘,言谈之声不可过大,以免惊扰了刺史大人清梦。”李儒轻飘飘的解释。
这下可好,张辽暗暗质问刺史大人不露面的原因找到了。
并不是对方摆官威,对张氏不屑一顾。
而是正在小睡,就连张辽也无法可说。
一个醒着的人在小睡,张辽自诩没有能耐将其叫醒。
他若是相信了才怪呢?
正如李儒不相信张汛身患寒疾。
“原来如此,刺史大人公务繁忙,想必是劳累了。”张辽闻弦而知雅意,立马压低了声音放轻了脚步。
不过,他一个人这么做,其余族人不明就里依旧脚步声很重,张辽并没有要求让族人轻点儿走,反而饶有兴趣的看了看族人们的样子,生怕闹出的杂音不够大。
李儒自然明白张辽这是不信刺史大人小睡一事,心底越发的奇怪,暗暗想道:“这么一个奸猾的小家伙,怎么都不像是被人教出来的,我怎么感觉,这个欠收拾的小身板里面睡着一只小狐狸呢?”
李儒脑海当中想起了孔夫子的一句话,于是好奇的问道:“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你以为你是几等之人?”
董卓稳坐于车驾之内,询问身边的文士。
“此子奸猾。”
文士名唤李儒,字文优,对于张辽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为何?”
“刺史大人巡视郡县,除了素有清流之名的浊臣之外,其余大多数人对刺史大人恭敬有加,多有奉承阿谀之词,生怕刺史大人对他们的考核评为下等,影响官职的升迁。”
李儒笑呵呵的道:“我从此子的身上感受不到真诚之意,似乎,对刺史大人的恭敬和奉承皆是糊弄之意居多,又似乎,他对刺史大人有一种好奇的诡异感觉,甚至有所轻视。”
李儒心智不凡,才思敏捷,又与太多的官吏和地主豪门有过来往,早就看透了官场之风,而他已经养成的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放在张辽的身上都不合适,这是让他奇怪的地方。
“文优多虑矣,不过,此子确实有复杂奇异之处,张氏其余族人皆显拘谨忐忑之意,唯有这位张家小郎谈吐自如,不受刺史官威的压迫,倒也是不凡。”
董卓不以为然的笑了笑,遂问道:“此子声称张家大朗有疾在身,又在等着我这位刺史大人出面安抚,我也不好托大,毕竟我们是客,不要给张氏族人留下一个恶客的名声。”
“刺史大人正在小睡,不论张家大朗是否真的有疾都不重要。”李儒目露凝思之态,带着丝丝试探之意道:“我倒要看一看,一介地方豪门,有何奇怪之处。”
“文优心中既然有疑,尽管去解惑即可,不用管我这个小睡之人。”董卓同意了李儒的目的。
李儒整了整衣袍,这才探身而出立在车夫之后。
张辽的目光当即从牛辅身上挪开,聚集在了不知道姓甚名谁的这位文士身上。
李儒俯视张辽,嘴角挂笑。
张辽倍感无奈的是,这位车夫也是一个秒人,驱赶着驽马很有节奏的缓步而行,不是太快也不是很慢,正好可以让张氏族人以快过正常步行的速度尾随在旁边。
似乎这样做,就是为了有意制造张氏族人乱糟糟的模样。
这个目的达到了,张辽不用多看也能够感受得出来,族人们快走也不是,疾走更不是,只能呼啦啦尾随在车驾之旁。
更让张辽咬牙的是,车夫突然之间加快一下速度,或者减缓一下车速,这一切都在无声无息当中进行,这让张氏族人不受控制的出现挤推现像。
连一个车夫都这么有眼力劲,将刺史大人的汉官威仪彰显无遗,在无形当中让上官之威碾压在他人的心头。
张辽心怀气愤,但也只能装作什么也不在意,甚至挤出了笑容主动拱手行礼道:“张家小郎,见过刺史大人。”
这个时候,他决定要装傻。
即便明明知道这位文士不是董卓,可还是故意要错认。
牛辅很好糊弄,即便对他言语轻视不屑一顾也自无大碍,可是,读书人哪里是那么容易欺骗的,牛辅可以相信兄长真的患了寒疾,可这位文士脸上挂着一副不怀好意的表情,一看就不是善茬,这让张辽心中的警惕大作。
同时,他的心底浮现出来了这样的一个想法,若是这位文士是姓李,或者姓贾当中的一人,恐怕今天有苦受了。
他暗暗觉得,对方若是执意追究的话,兄长患疾之说怕是能给家族带来足够的祸患。
张辽暗自责怪自己,为何要同意兄长患疾一事呢?
若是兄长在场,岂不是少了很多麻烦。
“在下李儒,刺史大人麾下属官功曹从事,见过张家小郎。”
李儒露出了如沐春风般的笑容,眼角却紧缩起来,满怀促狭的道:“小郎心中清楚,我不是董刺史,缘何要故意错认呢?纵观雁门郡之内,有个别的县尊认不出刺史大人我是知道的,但地方豪门消息灵通可没有一个人认错,你可是头一个认错刺史大人尊容的人。”
“哎呀,小子见识浅陋,未曾目睹过刺史大人的真容,竟然错认了,实在是罪过。”张辽急忙致歉,然后急切的问道:“敢问李功曹,刺史大人何在?”
询问要快,要给李儒解答的时间,不能将质问全部留给李儒,否则一味回答对方质问的话也太被动。
他不理睬李儒言语之中故意认错的话,这就是一个雷,只说是没有见过刺史大人真容这才认错,也有过问刺史大人为何不露面的质疑在其中。
地方豪门自然无人认错刺史大人,不说刺史大人的画像早就被众人熟记于心,就连刺史大人身边的大小属官也都一清二楚,这是大家立足的根本,生怕不知情的情况下开罪了上官。
即便在平常遇到了,也是礼遇有加,只要对方不泄露身份也会装作不知道,直到对方自报身份才会惊讶坐起。
“天冷寒冽,刺史大人正在小睡,嘘,言谈之声不可过大,以免惊扰了刺史大人清梦。”李儒轻飘飘的解释。
这下可好,张辽暗暗质问刺史大人不露面的原因找到了。
并不是对方摆官威,对张氏不屑一顾。
而是正在小睡,就连张辽也无法可说。
一个醒着的人在小睡,张辽自诩没有能耐将其叫醒。
他若是相信了才怪呢?
正如李儒不相信张汛身患寒疾。
“原来如此,刺史大人公务繁忙,想必是劳累了。”张辽闻弦而知雅意,立马压低了声音放轻了脚步。
不过,他一个人这么做,其余族人不明就里依旧脚步声很重,张辽并没有要求让族人轻点儿走,反而饶有兴趣的看了看族人们的样子,生怕闹出的杂音不够大。
李儒自然明白张辽这是不信刺史大人小睡一事,心底越发的奇怪,暗暗想道:“这么一个奸猾的小家伙,怎么都不像是被人教出来的,我怎么感觉,这个欠收拾的小身板里面睡着一只小狐狸呢?”
李儒脑海当中想起了孔夫子的一句话,于是好奇的问道:“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你以为你是几等之人?”